
走讀中國大遺址保護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金沙遺址以實現“保持遺存本體及歷史環境的完整性”而受到專家一致好評。范敏達/攝
浩浩五千載,巍巍大中華!廣袤遼闊、壯美神奇的疆域國土,輝映日月、承續不絕的精深文化,造就一個偉大的國度,成就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氣概與永恒榮光。
1995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提出“大型文化遺址”概念,沉埋于歷史長夜的龐大文化遺址,被納入保護視野。
2005年起,國家正式設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投入20億元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總體保護規劃綱要,正式啟動100處重要大遺址的保護工作。過去5年間,實施了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初步建立了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確立了由長城、絲綢之路、大運河、西安片區、洛陽片區組成的“三線兩片”為核心、100處大遺址為重要節點的保護格局。
近日,記者隨中央媒體采訪團赴西安、洛陽、成都,考察了“十一五”期間幾處重要大遺址的保護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情況。
巨大場景回響曠世輝煌
首先,讓我們鳥瞰這一個個可用先進遙感技術拍就、展示的宏大場景——
位于西安市東北的大明宮遺址,3.5平方公里的巨大原址、19.16平方公里的遺址保護區,以無比的空曠敘述大唐統治中心的尊貴與堂皇,屹立遺址之上的丹鳳門、含元殿等保護展示工程,昭告“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的政權中心的莊嚴與宏偉;
作為世界最重要都城遺跡之一的漢魏洛陽故城,劃定保護范圍121平方公里,伊洛平原殘存的閶闔門、太極殿遺址,沉埋的銅駝大道遺跡,櫛風沐雨兩千載的白馬寺,呼應著司馬光“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浩嘆;
見證中國封建社會輝煌歷史的隋唐洛陽城,被列入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隋朝“建國門”定鼎門保護展示工程宏偉矗立原址,武則天時期洛陽城宮城正殿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正在進行,隋唐洛陽城中軸線的保護及遺址公園已然成形;
建于商末至西周的古蜀國都城金沙遺址,2007年4月起,以考古發掘現場、出土文物展示、園區文化景觀相結合的全新面貌出現在成都市區,短短3年,面積為456畝的考古遺址公園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太陽神鳥”涅槃重生……
中國古代文明鼎盛時期遺留下的大遺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最綜合的物證,遺存規模宏大、遺產價值突出。沉睡千年的大遺址一朝喚醒,便以其無比神奇的生命與今日世界展開穿越時空的對話,其保護的重大價值即刻彰顯。
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國際上,考古遺址公園已被證明是一種切實有效、并已日趨成熟的大型考古遺址保護和利用模式。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23個立項名單,并頒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我國大遺址保護工作邁入新階段。
“郟辱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2009年10月竣工的隋唐洛陽城定鼎門保護展示工程,重現了晚唐詩人褚載《定鼎門詩》的詠嘆。
專家用科學手段對定鼎門遺址夯土、磚等進行了有效保護后,依照史料描述,在不傷害原址前提下,在其周遭修建了一個更大的“定鼎門”,以“籠罩”的方式保護定鼎門城址,展示考古成果,并由此帶動22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陽城里坊區的保護。“洛陽的工作首先建立在科學發掘、保護的基礎上,保護是最基礎的工作!”考古專家錢國強表示。
擔任大明宮丹鳳門工程設計的張錦秋院士介紹:丹鳳門的設計建立在科學的研究和充分的歷史根據基礎上,“要能給人歷史的聯想,要溝通歷史和未來”。她特別強調,整個保護展示工程要符合國際慣例和國家文物局規定,要有“可逆性”,即可以在不驚動原址的情況下拆卸,恢復原貌,整個工程都是現代裝卸式鋼結構完成的。
大明宮另一代表性遺址——含元殿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則是將殘存的土質遺址封閉保存在保護砌體內,徹底隔斷人類活動和自然力對遺址的侵害,實現了有效保護。同時,保護砌體采用傳統材料、傳統技術和工藝,復原再現遺址的基本結構和布局,展示局部遺跡和出土文物。這種做法也為漢魏洛陽城遺址、成都金沙出土文物保護、展示所遵循,金沙遺址以實現“保持遺存本體及歷史環境的完整性”而受到專家一致好評。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科學管理,合理利用”成為中國文物工作者及各級政府形成的原則共識,引導剛剛起步的中國大遺址保護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大方向。
大遺址保護追求“四好”
考古遺址公園,已經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城市新景觀。
記者看到,西安大明宮、成都金沙、洛陽定鼎門……如今成了市民休憩、尋找城市記憶、對話歷史文化的宏大場所。“5·12”大地震期間,金沙遺址公園成為成都西北城區市民最大的庇護所;每年的春節期間,在金沙遺址公園舉行的“太陽節”成為成都市民新的節日。遺址公園有效拉近了遺址與公眾間的距離,全民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得以提升。
國家文物局介紹:“十二五”期間,要以“遺址本體保護好,周邊環境整治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經濟社會發展好”為目標繼續加強大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基本形成以西安、洛陽、荊州、成都、曲阜5個文化片區,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茶馬古道4條文化線路,環國境線一圈分布的重要大遺址為重點、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
大遺址保護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場保衛戰。各級政府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在這場重大文化行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文化遺產保護不再是文物部門一家的事,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為大遺址的保護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文物工作者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