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邊是原材料緊缺,一邊又鋪天蓋地出現在各地市場上,和田玉讓很多人如同霧里看花。

一邊是原材料緊缺,一邊又鋪天蓋地出現在各地市場上,和田玉讓很多人如同霧里看花。
和田玉暴漲在很多人看來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然而近一段時間,在一些珠寶玉石市場,不少打算購買玉石的消費者產生了這樣的疑惑:不是說和田玉稀少、價格昂貴嗎?為什么現在市場上的和田玉隨處可見,而且還附有鑒定證書?一邊是原材料緊缺,一邊又鋪天蓋地出現在各地市場上,和田玉讓很多人如同霧里看花。而從一位業內人士那里了解到,原來市場上大量出現的“和田玉”中,絕大部分不是傳統概念中的新疆和田玉,而是韓玉、加拿大碧玉、俄羅斯玉等近年來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外來玉種。
外來玉種來襲
不久前,從江蘇揚州玉器廠傳來消息,包括玉雕大師在內的一批骨干人員遠渡重洋,專程從加拿大采購了20多噸加拿大碧玉原料。據該廠負責采購的人員介紹,這已經是他們第五次前往加拿大了,與去年購買10噸相比,今年的采購量翻倍是為了適應旺盛的市場需求。
而在河南南陽的玉石市場上,韓玉如今已蔚然成風,這種產自韓國的白玉雖然質地一般,但原料足、價格低,受到了不少小玉石加工廠的青睞。據了解,雖然10年前韓玉已零星出現在市場上,但真正大行其道還是近兩年,并且以河南為中轉,逐步流向北京、廣州、濟南、上海、揚州、蘇州和新疆等地。不止如此,俄羅斯玉、阿富汗玉、新西蘭玉……目前進入國內市場的玉石種類五花八門,僅在揚州,進口玉料就有10多種。都說“和田玉,揚州工”,而如今這一絕佳組合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筆者,新疆和田玉資源緊缺、游資熱炒,高昂的價格限制了許多人的購買力,“不僅是‘揚州工’面臨無米之炊的瓶頸,全國各地不少玉石加工企業把觸角伸向了國外,尋找物美價廉的原料作為新疆和田玉的替代品。”
“在國外,玉石消費遠沒有國內火熱,沒有經年開采,資源相對豐富,價格也不高。像加拿大、俄羅斯、韓國等地出產的玉料,當地人其實都不怎么喜歡,沒什么市場。”某玉石加工企業負責人薛海濤說,“外國人都知道中國人買玉舍得花錢,近幾年中國玉石市場火熱,這些國家也看準了機會,將大量玉料賣給了中國人,價格與過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其實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俄羅斯、加拿大就開始了對中國的玉石出口,但直到近年才漸成規模。”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說,俄羅斯玉、加拿大碧玉、韓玉等品種每年差不多500噸的進口量,從某種程度來說彌補了國內玉石資源不足的狀況,而且其相對低廉的價格也可以滿足更多人的購藏需求。
然而,面對進入中國市場為時尚短的大量外來玉石,很多人一時之間似乎還難以摸清、看透,不少問題相伴而來。
和田玉的“山寨版”
玉石愛好者史女士幾個月前花3000元買了一個玉花件,附帶的國家權威機構的鑒定證書上清晰地印著“和田玉”。然而,當史女士將這件玉器拿給幾位同好欣賞時,大家都覺得看著跟新疆和田玉相似,但總感覺不對頭。后來,還是一位資深玉石行家告訴她,這件其實是韓玉。“證書上明明寫著‘和田玉’,怎么就成了韓玉呢?”
“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和田玉,指的就是新疆和田一帶所產的玉石。而2003年國家修訂的《珠寶玉石·名稱》和《珠寶玉石鑒定》標準中規定,產地不參與定名,但可以使用‘和田玉’這個名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玉石分會秘書長奧巖解釋,“和田玉”這個稱謂如今已經不具有產地含義了,指的就是以透閃石為主要成分的天然寶玉石,包括新疆和田玉、昆侖玉、岫巖玉以及俄羅斯、加拿大和韓國等地所產的一切軟玉。“消費者購買的即使是有權威機構鑒定證書的‘和田玉’也不一定就是新疆和田玉,韓玉、加拿大碧玉、新西蘭玉等等,都有可能。”
在很多人看來,傳統和田玉概念的外延,無疑給了其他玉種“合理”利用規則的機會,特別是一些外來玉種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打開市場,或許要歸功于印在它們鑒定證書上的“和田玉”3個字。
“目前市場上的和田玉成品,差不多95%是俄羅斯玉、加拿大玉、韓玉、昆侖玉等,真正的新疆和田玉太少了。”李彥君告訴筆者,商家和鑒定機構執行新標準,而傳統的和田玉概念還在影響著相當一部分購買者,這就導致了部分商家渾水摸魚,打著“和田玉”的名號,卻隱瞞產地蒙騙消費者,牟取暴利。
一位玉石經銷商坦言,雖然一些外來玉種借著新疆和田玉的強勢上漲而水漲船高,但一般來說,賣家都不會輕易用原本的名稱。
在淘寶網搜索“和田玉”,共有40多萬條商品信息,而搜索“加拿大碧玉”“韓玉”“俄羅斯玉”,加起來也不過2000多條信息,這樣的比例關系與真實情況大相徑庭。而從銷售情況來看,韓玉、俄羅斯玉、加拿大玉等雖然大部分是幾十元、幾百元,最多幾千元的價格,但基本都是生意慘淡,甚至個別在網上開店已半年有余的商家,這些外來玉種的銷售記錄還是“0”。看來,沒有“和田玉”的名號,就是不給力。
是否值得收藏
中國人對玉,特別是流傳了幾千年的新疆和田玉,有著根深蒂固的鐘愛情結。新疆和田玉資源稀缺、價格暴漲,來自外邦的替代品得以風生水起,那么,對于韓玉、加拿大玉、俄羅斯玉這些尚屬新生力量的玉種,到底值不值得收藏呢?
與新疆和田玉相比,很多人對韓玉、俄羅斯玉、加拿大玉等甚至不屑一顧,覺得不是正統,缺乏文化底蘊。而資深玩家于先生覺得,和田玉雖好,但門檻太高,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仔細想想,雕工是很重要的,一塊和田玉的料卻雕得粗俗不堪同樣沒人認可,選擇其他相對便宜的玉料,再配上精巧的設計、精湛的雕工,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一件玉器到底有沒有收藏價值,關鍵不在于玉料的產地,更在于玉料本身的質地是不是上乘。“就拿碧玉來說,俄羅斯碧玉、加拿大碧玉在質量上往往還要強于新疆的瑪納斯碧玉。”
雖然大量的外來玉種最初是以仿冒品的身份出現,名聲并不太好,但隨著人們收藏理念的成熟和對于玉器鑒賞水平的提高,這些外來玉種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資深玉石藏家馬先生認為,或許當這些替代玉種摘掉頭上“和田玉”的帽子,堂堂正正躋身于玉石市場時,前景才會變得明朗。在他看來,對于收藏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眼下不要被“和田玉”的招牌所迷惑,真正的新疆和田玉成品價格動輒數萬元、數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而如今風行于市場中冠以“和田玉”名頭的外來玉種價格多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價格差異還是很懸殊的。“花白菜價買金子,想都不要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進入玉石領域的各類投資者數量甚巨,尤其是2009年以來,不少從樓市、股市抽身的人進入到玉石市場中,而且一出手往往便是大手筆。“每年從俄羅斯進口的玉料在600噸左右,從加拿大進口的玉料差不多有500噸,近來從韓國進口的玉料也達到了幾百噸,如此多的供應量,用不了多久,每個人都能掛上一塊玉牌了。”在李彥君看來,這些外來玉種的資源不具備稀缺性,升值空間終究十分有限。“如果有人抱著投資、囤貨、炒作的心態介入其中,成功的機會不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