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毓周在聯合國總部辦書法展

范毓周在聯合國講課結束后與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大使以及駐聯合國工作人員合影
范毓周先生對中華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也對應有多個“身份“:甲骨文研究專家;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弟子;得到弘一大師入室弟子釋反白、董壽平等著名畫家的親自指點,書畫作品曾在紐約等地展覽;江蘇省政府參事……最近他成為聯合國官員們的“中文老師”,在聯合國總部講中國文化。
站在聯合國的講壇上
2010年11月12日是聯合國舉辦的第一個“中文語言日”,以此紀念漢字始祖倉頡。“語言日”活動由聯合國新聞部發起并主辦,旨在推動聯合國系統內的文化多樣性和中、英、法、俄、西、阿六種正式語言文字的平等使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大使在開幕儀式上說:“我們真誠期待通過‘語言日’活動,中文作為聯合國官方語言的影響力將更加擴大,更多的人通過‘語言日’這扇窗口,接觸和了解中國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
范毓周應邀在首個“中文語言日”上作“漢字起源及其早期發展”的專題講座。談到他的“學生”,范教授告訴筆者:“我的授課對象是聯合國總部的一些官員,還有各國駐聯合國的工作人員,大多沒有中國文化背景,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很有限,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盡管如此,他那文字配圖片、中文加英文的授課內容,還是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他講述的是漢字起源與早期發展的歷程,最為引人矚目的是他用翔實的資料論證了大約3000年前,商朝王室將甲骨文帶到中美洲,孕育了新大陸最早文明。有一位“學生”在互動時間甚至難住了范老師,他對商王朝漂洋過海時使用的工具很感興趣,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到達中美洲的。
來自埃及的“學生”薩瑪倫是一位中文愛好者,她說:“今天我很高興,因為我非常喜歡中國,還有中國的歷史、文化。我的興趣就是學中文,讓我覺得我就是中國人。”
來自南美洲的聯合國官員還向范毓周發出邀請,并提供了一些關于南美的風俗習慣、文字、語音等方面的線索,希望中國學者能夠到南美洲做考察,探討南美洲和中國的文化聯系。
在聯合國總部辦書法展
身為一個多才多藝的學者,范毓周不僅僅用講座這種方式來傳播中國文化,他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將書法作品搬到了聯合國總部。
在這次聯合國“中文語言日”慶祝活動中,他還應邀舉辦了“跨越6000年的文化傳承——范毓周教授‘漢字與中國書法’專題書法”,專門為此次書法展創作30多幅作品,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的陶文直至今天仍在使用的楷書等10多種中國歷代書體書寫,內容則是孔子《論語》中的箴言,書卷鋪開,展示了漢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軌跡。
范毓周希望通過書法這種具有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展示中國文化的深邃。“我想通過書法展,用個人的書法作品,配合演講,展示一下漢字發生、發展的歷程,既有藝術性,又有學術性,讓大家通過直觀的藝術化形式,了解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書寫方式、文字結構和書寫風格,使人們從這些注入個人獨特書法風格的作品中進一步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穿著唐裝的“學生”興致勃勃地在書法作品前交流著,還爭相與自己喜歡的書法作品合影留念。很多洋學生按捺不住,要求范毓周給他們起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中國名字,并希望他當場用中國書法書寫出來。
“他們都很熱情,看到他們對中國文化這么感興趣,我也覺得這是我學術生涯中一個有益的經驗。”范毓周也被這些洋“學生”的熱情感染,他計劃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巡回展出他的書法作品,以便在世界更大范圍內弘揚漢字與中國文化。
用中華文化同世界交流
身為學者、書畫家和考古學家的范毓周,無論多么忙碌,在推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這一事業上,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日前,剛剛出差回來的范老師又站在了南京大學的講臺上,講授《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讀》,主講內容是“《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的解讀”。這一課程不僅受到國內研究生的歡迎,還受到來自美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國留學生的青睞。其中一位歐洲留學生每節課都聽得津津有味,他覺得很有意思:“從范老師的授課中,我學到出土文字的知識,他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真實歷史,僅僅是范老師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就已經讓我十分佩服。”
“中文走向世界的步伐越來越快,據國家漢辦最近公布的數據,當前世界范圍內‘漢語熱’持續升溫,目前全世界94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300多所孔子學院和300多所孔子課堂,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超過4000多萬。這說明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已經進入一個高峰期。”范毓周很為中國文化取得的成績驕傲,也在踐行著推廣中國文化的理念。
22年前,他曾應美國科學院和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的邀請,在芝加哥大學開設甲骨文博士班討論課,開始了在美國傳播中國文化的旅程。隨后,他又將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帶進了英國劍橋大學、法國人文科學院、德國考古委員會、比利時魯文天主教大學等學術機構,讓中國的古文字與考古文化飛入世界學術論壇。
現在,63歲的他希望能有機會到中、南美洲做進一步考古調查,尋找中國和新大陸之間文化聯系的更多證據。他認為隨著世界范圍內“漢語熱”繼續升溫,我國漢字與中國文化的傳播和研究將會跨入一個新階段,成為21 世紀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最亮麗的新浪潮。
任咪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