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鳴則已》
上世紀50年代,他為祖國的科研建設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上世紀90年代,他的作品因在香港拍出百萬高價,而被《大公報》追到家里采訪;如今,年近七旬的他以充滿激情和張力的作品而名揚四海,他就是當代畫虎名家——姚少華。
拜師畫虎大家胡爽庵
姚少華自幼秉承家學,與畫畫有著不解之緣,“拜師胡爽庵之前,我師從王靜廬先生學習山水、花卉已經有十年了,后來才迷上了畫虎。老師看到我畫虎越來越癡迷,就把我引薦給了胡爽庵先生”。因為這次拜師,從此改變了姚少華以后的人生道路,“那時候我在北京美術公司上班,因工作的原因把好多畫畫的時間都浪費了。后來胡老師就對我說,你這樣玩著畫,很難畫出來。時間長了就把自己給耽誤了,你最好還是專心畫畫去”。對于老師這次改變自己命運的叮囑,姚少華一生難忘。
如今,畫藝日趨成熟的姚少華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追捧,特別是今年,他的幾張巨幅作品相繼被高價收藏。面對如此火爆的市場,姚少華表示:“藝術與市場的結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今年中國書畫相繼打破以往的拍賣紀錄,但同西方藝術相比,這還差得很遠。美國的文化藝術歷程相比中國很短暫,但他們經濟發達,藝術品價格就很高,并能影響全球的藝術品市場。從另外一個含義來說,這是一個通過藝術品讓世界了解美國文化的過程。現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火爆,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回歸,中國的文化藝術市場將會有一個長足的進步。”
畫虎要有心中之意
清代鄭板橋有一段對畫竹的精辟論述:“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攸忽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定則也,趣在法外,化機也。獨畫云乎哉!”正因為中國畫以“意象”為核心,以“象”寓“意”,以“意”領“象”。所以好的中國畫必然是形神兼備,妙在得其“意”。所謂“神”者“意”也,無“意”則無神,“意”到而“神”出,人常說“畫為心聲”正是這個道理。
“畫虎與寫竹一樣講究抒發心中之意。虎從張善孖先生算起到現在已是三代的傳承,張善孖先生養虎畫虎得其形,胡爽庵先生四十年畫虎得其神,在形、神方面,我超越不了前輩的大師。因而我注重對意的挖掘。中國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舞臺,注重意的表達。意并不是畫老虎,它只是作為一種表達情緒的媒介。”西方繪畫講究造型,給以外在美的享受;中國畫講究內在的修養,給人以內在美的熏陶。虎是姚少華心中內在情感的釋放,表達的是一種內在的時代精神。
中國藝術講究變形夸張,但又不失其神,“畫老虎不能畫惡了,要畫出它的精神、威武,讓人喜聞樂見。”姚少華擅于把舞臺藝術、京劇花臉的藝術吸收到創作中,“戲劇中張飛、李逵、竇爾敦等夸張的臉譜圖騰大膽借鑒到虎頭的塑造上,尤其是舞臺上亮相的炯炯奪人的眼神用于畫虎格外傳神。在細節上,我按照畫蘭草的技法來畫虎須,并把百獸中的靈氣,如獅眼、貓睛、豹嘴等,以及古代建筑瓦當中三維立體的效果運用到虎的形象中”。同時,他把對西方藝術中光影結構的處理運用到虎的創作中,讓人感到,老虎有血有肉,形象也更具生氣。
畫畫就是畫自己
“中國畫的水平高低首先看的是意境,這能反映出一個畫家的思想境界,境界的提高來源于畫家的經歷、文化修養。人的經歷感觸深了,作品才能觸及靈魂,”姚少華認為,“其實畫畫就是畫自己。我的思維,我的感受,我的審美情趣就有時代的特點”,所謂畫如其人,真情、質樸的自然流露是畫的歸宿。在性格上,姚少華豪爽大氣、低調樸實,所以他的畫也便是他這種性格的自然表露。“以前畫虎經常模仿老師、劉奎齡、劉繼卣他們的作品,但畫別人的老虎感覺永遠也畫不出自己心中的感覺,后來干脆把這些都放下,畫心中之虎。”越有難度,就越有發展空間。多年來,他把自己的精力和才智全部傾注到畫虎上,畫虎膽虎威,寫豪情萬丈,畫出內心世界與時代精神的共鳴。何海霞看了他的作品后曾說:“在畫虎的行當中,少華肯于吃苦、不斷創新,路子走得正,境界高,無疑是同行的佼佼者。他所采用的創作技法和風格是在傳統意義上的又一次突破,是他藝術追求和人格追求的真實寫照,給人以大氣豪邁、奮發進取的精神激勵。”
現在的姚少華除了畫畫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讀書上,“胡先生曾對我說過‘一本書一個天地’,建議我多讀書,平時養成四分看書,三分畫畫,三分寫字的習慣。現在我一半以上時間在看書,只有這樣,才能畫出大境界、大感悟”。
商報記者 隋永剛
姚少華,1942年生于北京,長于藝術世家,師承一代宗師張大千得意傳人胡爽庵、何海霞等大師。現任中國書畫藝術產業聯盟常務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美國國際大學特聘教授、榮譽博士,國際名人書畫院名譽主席等職。
出版有《學國畫動物畫技法教材》、《姚少華畫虎技法》VCD教學光盤、《姚少華畫集》等。
多年來,姚少華以德為本,推崇奉獻精神,為慈善事業慷慨捐贈大批藝術品及拍賣所得。被授予“慈善之星”、“慈善書畫家”之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