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揚州老校友、愛好收藏的老人張鎮安在舊書市上購得一本與揚州中學有關的珍貴史料《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校友會雜志》,這本出版于1919年的校刊彌補了揚州中學前身史料的空缺,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昨天,在揚州中學校史研究室,記者親眼看到了這本90多年前的校刊。
記者看到,這本300余頁的校友會雜志歷經90余載,內頁紙張已經泛黃,但保存很完整。黑色的封面上印著“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校友會雜志”,字體為空心篆字,是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的印章。1919年期間,呂鳳子曾在五師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美術老師,書中有若干呂鳳子的印章及他對學生們印章作品的簡評。
校友會雜志第二頁為“前言”,是當年校長任誠寫的序文。大意是因各學校、教育機關每月寄贈宏編數冊,因為當時五師尚未編輯校刊,在“禮不可有受而無報”的情形之下,任校長決定編輯校刊。這樣,五師第一期校刊誕生了,任校長在前言中寫道“此編都三百余頁……此僅為第一期,今年后將續刊……中華民國八年三月,任誠”。任誠,字孟閑,接任校長后,學校規模逐漸擴大,校地由左衛街梅花書院舊址遷至大汪邊,拓校基百余畝。
1927年,江蘇省第八中學和江蘇省第五師范中學合并組成了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在此前,有關揚州中學前身八中和五師的資料非常之少。張鎮安所購的《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校友會雜志》詳實地記載了五師從建校到1918年前學校各學科教學情況及歷屆師生們的作品若干。
師生們的作品,水準之高都令現代人嘆然。比如其中收錄了一篇中央研究院院士吳定良在本科四年(相當于現在的高二)對家鄉金壇所作的鄉土調查。他從地理、氣候、農產、社會管理等十多個方面進行科學、系統的調查,并配以圖表以釋說明。揚中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員評價說“一個中學生的47頁紙的社會調查絲毫不亞于如今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的高質量論文,可見當時五師非凡的教育水準。”
在這本校友雜志中,還有一張非常珍貴的老照片,是民國七年雙十節(即1918年10月10日)五師在校師生的全體合影。偌大的操場,師生們排得整整齊齊,其間還有持槍挺立的革命軍。
校刊最后一頁,標明“中華民國八年十二月出版”,編輯者“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校友會”,代印者“上海有正書局”,發行者“揚州舊城大汪邊,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校友會”,總代售處“揚州左衛街梅枝書局(定價每冊大洋六角)”,并特別注明“版權所有”。其編輯、出版、發行、銷售、均很正規,且起點高,唯一遺憾的是未見印書數量。
據揚州中學校史研究室的老師介紹,這本校友雜志距今已有90多年,能完整地保存至今,實屬罕見。300多頁的資料,內容豐富、詳實,不僅為正在編纂中的110周年揚中校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實物資料,也為現代人研究當時的中學教育工作提供了參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