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生于1894年。祖父吳大澂是有名的文字學家、金石考據學家,家藏書畫古器名重江南。報國無門,吳大澂便將一生的才情移在孫兒吳湖帆身上。吳湖帆也很早閃現了繪畫天賦,家中的桌椅、墻壁、地板上都曾留下他幼年的涂鴉。平日里祖孫倆持筆蘸墨,一山一石,一花一果,近乎游戲的熏染中,吳湖帆孩童涂鴉的天趣逐漸變成書畫的興趣。
祖父遺下的收藏,吳湖帆臨遍了,每一幅畫他都臨摹了數十遍,每臨一次都要反復推敲。他將原稿與摹本懸在一起,細心體察,稍有所悟,又繼續練二遍,三遍。據外甥朱梅村回憶,抗戰勝利后,他到蘇州清理吳家劫后狀況,看見吳湖帆青年時代僅臨習董其昌書法的字紙就堆了足足有半間屋子。61歲時,吳湖帆拖著老邁多病的身軀,臨摹了元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長卷。
吳湖帆學畫并沒有正式拜過老師,但家中及過眼的收藏涵養了他過人的畫學史學底蘊,使他得以與商周秦漢隨意摩挲,唐宋元明朝夕相處。吳湖帆的條件和勤奮均少有人能比。
1934年,40歲的吳湖帆應故宮博物院的邀請,出任故宮書畫的評審委員,北上鑒定故宮書畫。
故宮之行,吳湖帆盡覽故宮歷代名跡,成為他藝術生涯重要的際遇。他由此突破明清遺韻,走向了中國繪畫藝術宮殿的深處。
第二年,故宮藏品赴倫敦展出,途經上海舉辦預展。一幅古人的青綠山水畫因年久破損,掉下了指甲蓋大小的一塊碎片。吳湖帆發現碎片竟有著豐富的色層,在顯微鏡下觀察,以石綠和青綠交替洪染而成的色層竟有七層之多。這一發現使得他的青綠山水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吳湖帆的山水畫創作,突破了自清以來日益僵化的山水畫程式,改變了清中葉以來山水畫創作陳陳相因、日趨式微的局面,打破了畫壇的原有格局,終于成為那個時代最發光華的畫家。
有人說吳湖帆只有守舊,沒有創新。他的生前沒有像張大千那樣留下“五百年來第一人”豪放評價,但他留下了“待五百年后人論定”的余音,足以回響久遠。
近日,溫家寶總理提到《富春山居圖》,名動海峽兩岸。其中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一截就是吳湖帆捐贈的。1936年冬,吳湖帆憑借深厚的功底,在一摞畫作中,發現此作山水線條精妙而古氣拂人,遂考證出此畫即為故宮藏畫《富春山居圖》丟失的卷首段《剩山圖》。吳湖帆重為裝裱成卷,詳記所得始末,解放后捐浙博,成為鎮館之寶。
吳湖帆對傳統繪畫的精鑒,養熟于心而出之于手。他曾說:祖宗留下的筆墨之奧秘,我們知多少?雄厚者,尺幅有泰山河岳之勢;淡逸者,片紙而有秋水長天之思。古人作關公像,只眉間三正筆,傳其凜冽之氣,赫奕千古。西洋畫夢里也沒見到過此種氣象。
1968年,“文革”之初。吳湖帆不堪忍受已然發生的一切,病中的他拔下了輸液的針頭。他就這樣悄悄地走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