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家英國畫作品《一枝紅杏淡春暉》
中國藝術從無形到有形,從無疆到有疆,從舊石器時代刻紋的鹿角到今天,歷經了歲月數萬年的變遷。而中國畫與中國書法是這燦爛文化中最艷麗的一支奇葩。民族的必將是世界的。中國畫與書法帶著濃濃的東方神韻將屹立在世界收藏舞臺。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藝術的繁榮
在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畫與書法無疑是這燦爛文化中一只艷麗的奇葩,我們的責任就是把中國畫及書法藝術推廣到國際藝術品市場。
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那古典的獨具中國味的文藝表演是幾千年文化魅力的體現,我們終于可以用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和歷史背景來告訴世界我們上下五千年的尊嚴,那幅中國畫卷承載著一段歷史,它抒寫著古代至現代的變化,這個窗口讓世界了解了中國文化,中國畫。世界感嘆于水和墨在宣紙上的千變萬化,中國藝術家把這種變化以不同的樣態表現在宣紙上,這就是中國書畫獨特的魅力。
如果要在世界上贏得矚目,那先要在中國展開一番事業。這是北京所有藝術機構的共同認知:當代美術“高收藏潛力、高收藏價值“的大趨勢正在走向中國。近現代的中國畫在國際舞臺上,都非常的活躍。因為中國經濟在國際地位上的騰飛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陳樹人,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在國際以及國內的拍賣行中均拍出很高的價位。這是因為他們對中國近現在美術產生的深遠的意義。
“中國畫家的藝術造詣絕不低于國外畫家,而其蘊藏著代表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儒、釋、道等精神元素加進去后,無疑更豐富了畫作的內容和技法,早就該有中國畫派一說,就像現在的俄羅斯畫派一樣”。一位評論家如是說。尤其近現代的中國畫在國際舞臺上,都非常的活躍。因為中國經濟在國際地位上的騰飛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陳樹人,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在國際以及國內的拍賣行中均拍出很高的價位。事實上,在國際上賣到幾百萬美金高價的中國畫家的畫,無不帶著明顯的中國印記。只是目前中國在畫界的話語權還不夠強,以至于有些急功近利的畫家和畫廊以及藝術品經紀公司,一意去揣摩迎合西方人的喜好。事實上“中國畫才是最具收藏潛力的”。
有專家分析:在中國金字塔型的社會中,中層以上的人群都是書畫藝術潛在的消費群體。溫飽之后的精神追求是必然的趨勢,從世界上的高價位作品屢創新高的經驗也可以看到,經濟的發展必定伴隨著文化的崛起。
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沒人能夠忽視,于是,搶先圈地,成為眾多國內外畫廊與藝術品經紀公司的共同選擇。這個發展中的市場一定會給他們以巨大的回報,他們相信。
藝術品應該是市場價格和藝術價值相吻合
書畫市場的繁榮景象無疑給我們的文化事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然而,我們也不無憂慮地認識到:就在我們為書畫市場的興盛繁榮額手稱慶的時候,一些魚龍混雜的暗流也在左右著這個市場的某些環節,魚龍混雜、魚目混珠的現象大量存在。不少地方他們對市場認識不足、準備不夠、力量不足、渠道不暢,就倉促上陣,使質量低劣的作品大行其道;大大小小的李鬼們操起板斧,粉墨登場;一些展覽館、藝術館、美術館在金錢與藝術的抉擇面前,放棄了固守的藝術堡壘,將一些根本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作品包裝成精品,隆重推出。
“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推出真正的藝術家,推出真正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書畫作品,開創更規范更科學的藝術品運作模式”。
對于現在中國畫在國內的市場,可以這樣說:現在國內的中國畫市場不是很規范,大多數藏家是不看畫,看名頭。因為畫的價位從名頭就可以知道。和畫本身的藝術價值無關。所有的藝術品都會有二個價值,一個是市場價值也就是價位,一個是本身的藝術價值。藝術品應該是市場價格和藝術價值相吻合的。如果市場價位很高藝術價值很低的藝術品是沒有收藏意義的。而市場價位較低而藝術價值很高的藝術品,才會有收藏意義和增值的空間。而我們運作的國畫,就是選擇的后者。
一張好的國畫,首先要有傳承,而后又有發揚。看看中國美術史我們就知道,每一位藝術家都有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或開宗立派,或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做了某些創新。從整個畫面上講,一張好的中國畫首先是“氣韻生動”的,氣韻生動”是指繪畫的內在神氣和韻味,達到一種鮮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狀態,可以說“氣韻生動”是“六法”的靈魂。以生動的“氣韻”來表現人物內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現物態的內涵和神韻,一直是中國畫創作、批評和鑒賞所遵循的總圭臬。中國繪畫講究筆墨之“氣韻”,并以其藝術思想來聯通自然與人的關系,這是中國文化顯人性、重人倫的反映,更是中國繪畫藝術張揚和倡導的精神、意識之美的體現。總之,“氣韻”為我們提示著一種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現象和民族精神。現在有一大批中青年是值得去關注的,因為他們已初步形成了自已的語言。
投資書畫用眼睛不要用耳朵
事實上,好的藝術精品,現在市場上是越來越難以尋覓。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過去精品的藏家,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肯輕易出手。目前剛買進的藏家,一般來說,沒有特殊情況,在短期內更是絕對不會輕易拋出,因為他們另有其他事業在支撐著他們的經濟、生活。按三代人一個輪回的規律來推算,這個周期至少也得100年到130年,這些藝術精品才有可能會重現于市場。另外,藝術精品的存世量本身就少,書畫作品尤其如此。由于每個畫家的作品不同,風格不同,就一個畫家一生的作品來分析,稱得上精品的數量也并不多。而精品的大部分作品又多留在畫家自己的手中。這就決定了未來可在市場上流動的藝術精品將是十分有限的。
投資書畫要用眼睛而不是用耳朵,這是很多業內專家的共同看法。據蘇海麗介紹,書畫的“真”和“精”是收藏時要同時兼顧的兩個方面,兩者不可偏廢其一,而最好的兼顧方法是多看多研究提高自己的鑒別眼光,收藏者和投資者,平時多看一些博物館藝術品的陳列展覽、已故大名家作品的回顧展覽及各類正規的書畫展覽、藝術書籍,這對快速提高自己的鑒賞眼力都是極有好處的,有能力的還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做收藏顧問。此外,買畫投資或收藏,首先應該喜歡這幅畫,而且它要具備畫家強烈的個人風格、高超的繪畫技巧,同時還要了解這位畫家對藝術的態度。收藏者應當明白,自己準備收藏的書畫作品,是否確實屬于畫家本人比較好的作品。對優秀的好作品不怕眼前收得相對貴一點,今后肯定會有升值潛力。在20世紀80年代初,李可染當時的畫價一平方尺只賣30元,如今則已高達30萬有余。升值一萬倍。即使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收藏的好東西,至今增值也多在10至20倍以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