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深刻認識中國現當代美術的發展規律,全面總結20世紀中國美術的歷史成就,有效推動中國當代美術的健康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實施了中國現當代美術家的系列專題研究計劃,通過研討會及出版等方式加以推進。2010年12月26日,該系列研究活動之一的“調和中西·蘇天賜藝術研討會”在京隆重舉行。研討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主持,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和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米如群到會祝賀。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劉偉冬、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曹意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著名美術批評家賈方舟、鄧平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徐漣、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教授丁方、聶危谷、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所長莊天明、北京大學教授翁劍青、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鄭工、研究員陶詠白、王鏞、陳醉、??苏\和王端廷等來自全國的著名藝術史論專家、藝術家出席研討會并發言,蘇天賜長女蘇凌、次女蘇青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數十名師生列席會議。
蘇天賜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油畫家和著名的藝術教育家。他品德高尚,畫藝精湛,在其長達六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繪畫作品,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藝術人才。他致力于將西方的形式法則與中國的審美趣味融為一體,為推動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蘇天賜1922年8月23日生于廣東省陽江縣,自幼愛好繪畫。1943年考入重慶國立藝專,兩年后進入林風眠畫室。1946年畢業受聘于廣東省立藝術??茖W校任助教。1947年由于林風眠的賞識和器重,受聘擔任杭州國立藝專助教,協助林風眠畫室工作。1949年蘇天賜創作了《黑衣女像》,標志著他個人藝術創作的成熟及其清新優雅的繪畫風格的形成。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意識形態和藝術標準的變化,蘇天賜的藝術思想和創作被當作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的毒草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屢遭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黑衣女像》被紅衛兵抄沒,下落不明,1979年才失而復得。這幅油畫于1997年首次公開展出于“中國油畫肖像畫百年展”,被公認為中國油畫史上的經典杰作之一。1950年蘇天賜被調往青島山東大學藝術系任教。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系科大調整,山東大學藝術系與上海美術??茖W校和蘇州美術??茖W校合并為華東藝術??茖W校,設校址于無錫,蘇天賜隨校到無錫繼續執教。1958年華東藝術專科學校遷至南京,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蘇天賜一直任教于該校。數十年的蹉跎和蟄伏,蘇天賜始終抱定自己的藝術信念,改革開放后,年屆花甲的蘇天賜進入了他個人藝術史的第二個黃金時期,一系列風景畫作品將他的創作推到了爐火純青的完美境界。1987年蘇天賜受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派遣,赴法國考察藝術,并在巴黎國際藝術城呂霞光工作室工作十個月時間。20世紀80年代末,蘇天賜的畫風趨于簡約明凈,意境更加空靈雋永。2006年8月25日蘇天賜因病逝世,享年84歲。
作為林風眠體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蘇天賜畢生執著于對“純藝術”和藝術本體的探索,力圖將東方的意趣與西方的實感、東方的空靈與西方的繽紛融為一體;他具有良好的中國文化修養,又完美地掌握了西方油畫語言;他將中國傳統寫意繪畫趣味與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繪畫品格進行有機地調和,形成了既具西方風采又有中國氣派的獨特畫風。他的繪畫既是抒情的又是寫意的,既是浪漫的又是表現的,隨意中見法度,揮灑中有收斂,直覺表達中更重意境的營造;其作品既描繪了客觀對象的外在特征,又傳達了畫家的內在意象,通過對自然生命的歌頌,實現了個人情感、東方情韻和人類情懷表達的完美統一。
作為一位杰出的藝術教育家,蘇天賜亦繼承了林風眠的教育思想,這就是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進行啟發誘導式的教育。他自己的成功在于不模仿一家、不拘泥一法,通過言傳身教,他也將這一觀念傳授給了無數藝術學子。
與會專家圍繞“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進程中的蘇天賜繪畫”、“作為林風眠傳人的蘇天賜”、“蘇天賜的藝術觀念”、“蘇天賜的藝術語言及其特點”、“作為美術教育家的蘇天賜”和“蘇天賜的教學經驗和成就”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全面總結了蘇天賜的藝術思想,高度肯定了他的藝術成就。
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實施的“中國現當代美術家研究系列”之一,本次研討會是繼2010年11月18日“熊秉明先生作品捐贈儀式暨熊秉明作品學術研討會”之后,該所2010年舉辦的又一重要學術活動。今后,該所還將不定期舉行中國現當代重要藝術家研討活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