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為山(左起)、熊秉明、蘇天賜

蘇天賜為吳為山所畫的肖像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當蘇天賜先生清新富有詩情的油畫出現于畫壇時,一種迥異于文革“紅、光、亮”,而富于意味、富于形式內涵的藝術氣息吹進了美術界。不久,吳冠中先生關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引起美術界的爭議,再不久油畫民族化問題的討論,爾后便是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涌入,藝術市場的繁榮。近年來,藝術界冷靜下來,開始思考“中國精神”,“中國氣象”以及“傳統精神的當代轉換”等問題。蘇先生的藝術由此備受關注。
蘇先生早期便由東方情韻出發吸收西方形式創造的成果。從1948年、1949年創作作品中可以佐證。因此,即使在文革期間形式為內容服務、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導向下,蘇先生的作品也傾注了他在內容之外對藝術形式的探索與表現。在表現中通過寫意性達到精神、情感的自由抒懷。粉碎“四人幫”后,余悸未消,蘇先生則以靜物與風景探求“西方的繽紛、東方的空靈”。他創造了一種詩意彌漫,文情蕩漾、境界高渺、韻味尤長的中國氣象的油畫。這是樂觀與壯闊的文化生命意象。近十多年來,藝術空前繁榮但也不失浮躁,蘇先生隱居郊外,在楊柳、飛燕與爛漫山花間,他找到與八大山人、徐文長,與柯羅、莫奈的對話,作品更趨簡潔和意象、甚至抽象。他流露出的是謹嚴、慎重而又自然舒朗的形式表現,更為接近純粹精神、純粹形式。他獲得了藝術形式與藝術靈魂的對應,從眼中詩境到心靈意象到精神與形式的同化,蘇老超乎想象超越自我,達到了化境。
作為一代藝術大師蘇天賜先生他的藝術與所處時代的關系,他的抗拒外部干擾而直取心靈的藝術真性,他的化東、西方、古今于一體而成心象的藝術悟性,他的融個人情感于東方情韻、人類情懷的藝術靈性,對當今有著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