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進入“億元時代”
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已經超過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
一個多月前,在倫敦遠郊一處名不見經傳的拍賣行,一件乾隆琺瑯彩“吉慶有余”轉心瓶最終以5160萬英鎊成交(折合人民幣約5.5億元),買主是一位神秘的中國商人。在剛剛落幕的中國嘉德2010年秋拍夜場上,備受關注的書圣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又拍出了3.08億元高價。
“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已經進入了‘億元時代’。”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書畫收藏委員會常務主任張忠義,在收藏圈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他認為這些藏品拍出上億元價格并不稀奇,“這說明大部分文物藝術品的投資價值已經高出其收藏價值,成為一種高回報的新型投資行為。”
藝術品投資回報率已超過股票房地產
民營企業家、民間收藏家陳奎洪有20年的瓷器收藏史。他告訴記者,近兩年瓷器日益成為收藏界的熱門,“一是歷史不斷裂,歷朝歷代的瓷器都能找到;二是易于保存、便于傳世。”
他的判斷是,5.5億元買走乾隆花瓶在情理之中,“將來出手并不困難,肯定升值。”這個說法有數據支撐。2010年11月中旬舉行的中國民間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公布的數字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已經超過風險系數較高的股票和房地產。
“這次拍出3.08億的《平安帖》,只有0.3平方尺,四行41個字,是《平安帖》的不全本,而且還存在‘真跡’、‘摹本’、‘何時摹本’的爭議。但無論如何,它的確是一件稀罕物,用乾隆皇帝的話叫‘可亞時晴’,是中國有文物藝術品拍賣以來第一次出現的書圣王羲之作品。就其獨特價值來說,買家還是很理性的,如果是全本,價格將更無法估量。它的高價成交,無疑為今后書法作品和信札手稿的拍賣開拓了更廣闊空間。”
5年前的嘉德拍賣會上,關注中國古代字畫的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曾以2500多萬元的高價拍下了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張忠義說,這在當時讓他非常震驚。2009年,這件藏品在保利的拍賣會上現身,“拍了6000多萬,幾年間,尤倫斯就賺了4000萬。”張忠義說,這樣的事例在收藏圈還有很多,用行話說,“十年十倍”絕對不是夢。
銀行、政府部門、國企次第進場
“私企、藝術品基金和國家文博單位,是現在藝術品市場最活躍的三個主體。”張忠義說。他特別提到了藝術品基金。早在2007年,民生銀行就率先發行了1號藝術品基金,當時面向銀行的高端客戶,投資起點100萬元,估計收益率17%。而1號基金2009年到期的時候,對外公布收益率是25% 。緊接著這家銀行又推出2號基金,很快售罄。不久前,中國建設銀行選擇了20多位當代書畫家的作品進行了投資,招商銀行也開始建立藝術品基金。
另外一個主體就是國家文博單位,比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等。國家也從文物藝術品拍賣中征集一些重要文物。據張忠義估算,這20年間,國家收購的文物有數十件。
“北宋書法家米芾《研山銘》手卷曾以2999萬元被國家收購,并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代為保管。那時候,國家還可以對文物實行定向收購,也就是說,除了國家文博單位以外,別人都不能參與競拍。這個規定因為有失公平,去年被國家文物局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有優先購買權’。”簡單說,凡標有“國家有優先購買權”的文物藝術品,在經歷正常拍賣程序,落槌后一周內,如果沒有收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通知,藏品就被最后出價人買走;如果收到國家通知,國家可以在一周內以最后落槌價優先購買這件拍品。
2009年嘉德拍賣中,國家文物局就行使了優先購買權,以554萬元拍下了《陳獨秀致胡適的13封信》。從這以后,信札開始漲價。“國家文博單位的參與,對市場有穩定和推高的作用。”張忠義說。
中國的收藏市場已納入國際投資領域。“嘉德一年的交易量可能不及股市一日,但是它的每一個舉動都與國際收藏市場息息相關。它早已不是中國收藏家的‘小圈子’交易。”張忠義說。
被掠文物為何頻頻現身
分吃蛋糕的人越來越多,蛋糕就顯得小了。國內很多企業家或基金會,都開始把目光轉向國外。張忠義說:“過去在國外的拍賣會上幾乎看不見中國人,現在半數以上都是中國人,而且全都是大陸買家,底氣特足。他們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古代書畫、玉器、瓷器等文物級的藏品。”
外國人對這種趨勢也很敏感,有人大量關注和收購,也有人借機套現。“多年前從我國搶掠去的文物,這幾年頻繁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大部分被中國人買走。我們很少有人買畢加索的畫,但對老祖宗的東西非常重視。”
張忠義分析說,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基因和愛國情結,最重要的是,中國古代藝術品在國內的收藏市場上接受度高,容易流通變現。而讓他深感自豪的是,中國古代書畫的話語權,現在已經回到中國手里。“話語權就是定價權,過去所有中國的書畫都是在國外的拍賣會上拍出最高價,現在很多國外收藏家反過來把藏品送到中國拍賣,因為現在只有在中國才能拍出最高價。”
除了書畫,其他門類收藏品比如瓷器等等,定價權仍在國外,不過張忠義認為,這些話語權早晚也會回歸。
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收藏品市場,但中國古玩藝術品集散中心的掌門人徐文榮對記者說,要提醒公眾,古玩藝術品的交流應遵循市場規律,不要夢想一夜暴富。
張忠義則認為,現在的收藏品市場雖未飽和,但有不少泡沫存在,投資風險較大。他認為,第一是贗品太多;第二是交易量太大;第三是水太深,存在誠信風險;第四是流通變現的風險。如果這些問題一起爆發,就是泡沫破裂之時。“不管怎么熱,收藏畢竟還是小眾市場,對進入者要求比較高。它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智慧和經驗密集型產業。沒有準確的眼光和判斷,很難在這個圈子混下去。”張忠義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