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彭治國 圖片提供/北京保利 中國嘉德
清康熙 褐漆地點金銀嵌螺鈿梅花形香盒
“蟠螭金鑿五色毯,鈿螺椅子象牙床,”這是元代詩人尹廷高贊賞螺鈿家具的詩句。詩寫得不怎么樣,就是把好東西排列在一塊,但也道出了古往今來人們對螺鈿家具的向往之情。
盒五瓣梅花形,平蓋面,通體髹黑漆地嵌薄螺鈿。蓋面的五片花瓣各用不同金星紋飾裝點,有皮球花、龜背錦等諸色錦文,左右交錯,縱橫成行,金色點點,在繁縟中透出幾分規(guī)整,頗具匠心。蓋里飾一少數(shù)民族服飾小童手持小镲起舞,活潑可愛,盒內(nèi)底部螺鈿嵌兩只小鼠,似在嬉戲又似在覓食,靈動可愛。盒底篆書款識:“獨醒子”,語出屈原之“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明萬歷間賈應(yīng)壁撰有《獨醒子》二卷。
此盒圖紋的不同顏色均用螺鈿的天然色澤來表現(xiàn),顯示出作者駕馭螺鈿工藝的深厚功力。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成交價RMB 72,800
北京保利
所謂“螺鈿”,是指用螺殼與海貝磨成薄片,根據(jù)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的總稱。螺鈿的“螺”,顧名思義是指螺類、貝類的外殼。“鈿”字需要解釋一下,據(jù)《辭?!分凶⑨專瑸殍偳堆b飾之意。例如用金、銀鑲嵌,稱為“金鈿”, 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飾,稱為“花鈿”。
由于螺鈿是一種天然之物,外觀天生麗質(zhì),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因此也是一種最常見的傳統(tǒng)裝飾藝術(shù),被廣泛應(yīng)用于漆器、家具、樂器、屏風(fēng)、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關(guān)的工藝品上。
美與財富之間
中國的鑲嵌藝術(shù)的產(chǎn)生時間比想象的要早,夏商周時期就已經(jīng)有非常好的鑲嵌藝術(shù)了。它最早是一種財富追求,有價值感。比如夏代二里頭文化的鑲松石獸面紋的銅飾牌,做得非常優(yōu)美,松石鑲嵌得很滿。商代婦好墓里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象牙杯,也鑲嵌得非常精美。這都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為什么螺鈿以螺類、貝類的外殼為原料呢?首先,跟我們早期的價值觀有關(guān)。中國貨幣最原始的形態(tài)是貝幣,貝就是貝殼。因為在古代,貝殼相對容易獲取,加工也相對簡單。而貝殼本身有美麗的自然光澤,賞心悅目。今天貨幣的“貨”字底下還是一個“貝”字,這是說明早期的貨幣概念就是貝的一個證據(jù)。
螺鈿鑲嵌很長時間內(nèi)一直是作為一件奢侈品而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豪門貴族都愿意爭奢斗富,這種風(fēng)氣大大推動了鑲嵌藝術(shù)的發(fā)展。李延壽的《北史》記載,魏太后曾贈給和尚“七寶胡床”。“七寶”是什么?《法華經(jīng)》上記載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硨磲,指一種比較大型的貝殼。
唐代以后,貨幣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螺鈿鑲嵌開始作為一種美學(xué)去追求。今天所能見到最漂亮的嵌螺鈿的實物就是這個時期制造的。但至于螺鈿,則大致還屬于特種產(chǎn)品。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宋高宗巡幸張俊家,張俊進獻大量禮物。最著名的禮物除了16件汝窯以外,說到漆器的時候,說有10件“螺鈿盒”、10件“犀皮盒”,這些漆盒均用織金的錦綢緞承墊,可見對這些漆盒非常重視。
螺鈿鑲嵌重新在美學(xué)上產(chǎn)生意義,還另有原因——珍珠在這個時期已成為藝術(shù)中的重要材料。宋代宮廷通過外貿(mào)進口了大量珍珠。照《宋史·輿服志》記載,除珠翠做鳳冠首飾,椅披到踏腳墊子也用珍珠繡件。據(jù)記載,有個時期將多余珠子出售到北方時,數(shù)量竟然達到一千多萬粒。
清代是螺鈿家具達到高峰的時期,同時這一工藝也受到清朝宮廷的青睞。有資料顯示,乾隆三十六年,兩淮鹽政李質(zhì)穎在進貢清廷的單子上,就有“彩漆螺鈿龍鴻福祥云寶座”、“彩漆螺鈿龍福祥云屏風(fēng)”等10余件揚州漆器螺鈿家具,當(dāng)時它們均存放在圓明園之中,至于它們現(xiàn)在去了哪里,就不好說了。
螺鈿的工藝
螺鈿屬于鑲嵌工藝的一種,主要原料是蚌殼。一般多把蚌殼切磨成薄片,細絲,或切碎成大小不同顆粒,用種種不同技術(shù)鑲嵌于銅木漆器物上。因此,螺鈿因為各個時代的工藝發(fā)展而有所不同。
大體來說,螺鈿工藝成熟于唐代,盛行于唐代,而到明清,螺鈿工藝的發(fā)展到達頂峰。晚明的螺鈿最為發(fā)達,今天存世的數(shù)量很大。明代螺鈿首先從工藝上分出了厚薄,專業(yè)術(shù)語一般說“厚螺鈿”、“薄螺鈿”。一般來說,厚螺鈿制作時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頭上還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鈿絕大多數(shù)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稱為“點螺”。螺殼經(jīng)過特殊溶液浸泡以后會變得非常軟,非常薄,甚至比紙還薄。漆器在沒干的時候非常黏,這時候拿鑷子夾住螺殼,往漆器上一點一點地粘,所以叫點螺。
再具體一點說,所謂“點螺”,就是把螺貝制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并切割成點、絲、片等各種不同形狀,一點一點地鑲嵌于黑色的漆底上,在光線下能產(chǎn)生奇幻、絢麗的藝術(shù)效果,是漆器裝飾中的華麗螺鈿。在我國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鈿材料主要來源于淡水湖和咸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種有螺殼、海貝、夜光螺、三角蚌、鮑魚、硨磲殼等。這些蚌貝年齡越長,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結(jié)構(gòu)精密、軔性較強、色彩繽紛而且多變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為最,由于它在夜間能發(fā)出五光十色的光澤,因此十分討人喜愛。
清代以后,審美觀開始發(fā)生變化。尤其到了乾隆盛世時,審美變得非常瑣碎,所以點螺大量出現(xiàn),同時還鑲有金銀片裝飾,顯得非常奢華。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軟螺鈿嬰戲圖小柜,就鑲有極薄的金片和銀片。黃金的化學(xué)性能穩(wěn)定,顏色能永遠不改變,但銀片經(jīng)過長時間氧化,表面就會發(fā)黑。
這時候的螺鈿很少單獨使用,并經(jīng)常摻和在其他鑲嵌物之間,如翠玉、象牙、彩石、珊瑚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百寶嵌”。百寶嵌是由江蘇揚州的周翥所創(chuàng),人稱“周制”,他通過雕、鏤、鑲嵌等工藝技法,配成山水、人物、樓臺、花卉、鳥獸等圖案,猶如一幅道地的刺繡,甚為精美。而廣式家具則很重視螺鈿工藝,小到凳椅,大到床榻、柜櫥,而且多為滿鈿,使色彩更顯富麗堂皇和奇妙典雅,別有一番民俗情趣。
如今,經(jīng)過時代更替幸存下來的螺鈿家具和螺鈿盒匣,成為了拍賣市場上的寵兒。例如一張清乾隆的“黑漆螺鈿人物山水紋炕幾”,其拍賣估價為15至20萬元人民幣;而一件晚清的“螺鈿百子圖八開屏風(fēng)”,其拍賣估價達到了20至30萬元人民幣。由高超工匠制作的螺鈿價值就更加難以估計了。
江千里的螺鈿
螺鈿漆器,在明代是頗為流行的民間日用器物,包括幾、盒、文具、椅、桌等等。又流行日式幾、盒,稱為“倭幾”、“倭匣”。 明高廉《遵生八箋》中記載:“金銀鈿嵌山水禽鳥倭幾,長可二尺,闊尺二寸余,高三寸者。有高二尺香幾,面以金銀鈿嵌昭君圖,精甚。”就是這樣的嵌螺鈿漆器,因為品位的高級,在明代文人書房內(nèi),是很招人喜歡的。
明代螺鈿器傳世不多,大部分歸日本人收藏,中國各地博物館收藏明代螺鈿器為數(shù)極少,發(fā)表的只有十余例。而在這么多明代螺鈿器物里,又以吉安生產(chǎn)的螺鈿最為著名。明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論》上有云,“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可知吉安府的威名。
這個時期,正是明代螺鈿器最為盛行的年代。螺鈿工藝表現(xiàn)為貝片色澤艷麗,樓閣人物題材不再出現(xiàn),圖案花紋傾向通俗化,花葉夾蝶、小鳥頭、兒童耍樂之類題材成為主流,“百寶嵌”型式的硬螺鈿器日漸流行,螺鈿工藝技術(shù)方面亦達到高峰,器物邊框常見細微工整的幾何紋圖案,長方盒、倭角方形盤及斗形杯都是這個時期螺鈿器的標志性式樣。
這一時期,名匠輩出,每個工藝領(lǐng)域里都有頂級人物。比如時大彬的紫砂、黃應(yīng)光的版刻、方于魯?shù)闹颇㈥懽訉闹斡?、張鳴岐的手爐等等。而嵌螺鈿工藝的頂級人物,叫江千里。江千里,字秋水,浙江嘉興人,生卒年沒有記錄,只知是晚明人。江千里制作的漆器后面寫倆字“千里”,就是他的名號。到了清代以后,江千里,尤其“千里”這兩個字,就變成一個品牌,當(dāng)時曾有“家家杯盤江千里”之說。許多名貴的螺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兩個字,借著江千里的名號,實際上并非江千里所做。
江千里技藝精湛,一生喜用《西廂記》故事作小件軟螺鈿鑲嵌,而傳世作品也多為小件。所嵌螺鈿精工細雕,渾樸華麗。漆制品有酒器、方圓小盒、筆筒、鞋杯等。他開創(chuàng)了明代鑲嵌螺鈿細工的先河,名聲甲于海內(nèi)外。嘉慶時重修的《揚州府志》也記錄了當(dāng)時流行的一副對聯(lián):“杯盤處處江秋水,卷軸家家查二瞻。”查二瞻就是查士標,康熙初年畫山水的名家。意思是說有錢人家都使用江千里的螺鈿漆器,墻上掛著查士標的山水畫,生活非常雅致。
用句夸張的話來說,以江千里為代表的螺鈿風(fēng)格,直接影響了晚明時期及清代螺鈿漆器的發(fā)展,甚至影響到今天。而清代詩人阮葵生更目光如炬地看到了江千里對后人的價值。他在《茶余客話》中說江千里“名聞朝野,信今后傳無疑也”。阮葵生對江千里蓋棺定論,說此人將來一定名垂青史。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阮葵生的眼光是不錯了。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