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的余緒
作者:林明杰 2010-12-23 08:56:28 來源 : 雅昌藝術網專稿
收藏是種很古老就有的閑事。“摩登”卻未必是件摩登的事。
什么是“摩登”?非要從字面理解,那就是英文的“modern”(現代)。凡是在中國讀過小學的都會說這個英文單詞“modernisation”(現代化)。
但“摩登”并非現代。它是一件帶著陳年樟木箱味道的舊時裝。
“摩登”,我會聯想到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時候的明星,那時候的電影,那時候的旗袍、時裝、香檳式皮鞋、培羅蒙西裝、LANVIN香水、摩凡陀腕表,那時候的奧斯汀轎車,GE電扇、哥倫比亞牌留聲機……
“摩登”這個詞,要用老派的上海話或者廣東話來說。
這次過年的時候,看到朋友11歲的兒子穿著人字呢的小西裝,突然感到很親切:這真像我小時候偷偷穿過的。
幼時,喜歡從祖母的舊衣櫥里翻東西看。曾翻出父親小時候穿的人字呢小西裝,祖父戴的銅盆帽——和孫中山照片里的一樣。祖父母是廣東中山人,為避倭寇而逃難上海,從此再沒有回過故鄉。
那時,“文革”尚未結束,“摩登”兩個字可說不得。至今清晰地記得,在南京路上,戴著紅袖章的兇神惡煞們攔截摩登人士。燙發的,當場剪掉;褲腳小的,當場剪掉;衣服上釘了盤扣的,當場把扣子剪掉;穿尖頭皮鞋,當場把“尖頭”剪掉……
滿大街可見頭發被剪得像狗啃的;衣服敞著沒有紐扣的;穿著皮鞋卻露出腳趾的;漂亮美眉的小褲腿被剪得像旗袍,迎風招展,春光乍現……
真格是“路上行人欲斷魂”。
我當然不敢穿西裝外出。只能在家里,對這衣櫥鏡子,穿上小西裝,結好領帶,有時還戴上銅盆帽,仿佛自己是過去時代的人物了。
有一次家里把舊西裝之類拿出來曬霉,竟然被警惕性高的鄰居責問:你們家是什么出身?!
母親反應快,說是過去家里窮,都是撿別人家舊東西。
其實咱祖上還真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也不過是稍微高級點的打工的。這些東西只是當時的摩登行頭而已,就像是現在的時尚,類似于你有臺電腦。
我從小懷舊好古的緣故,大概因為當時我所能看到的好看的東西,莫過于從祖母櫥柜里翻出來的老東西。
這個抹殺了美的年代,反倒使我逆反到厚古薄今的程度,耽誤了多少青春美事,追悔莫及。直到三十以后才明白“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淺深”。
我還曾翻出一件父親年少時穿的美式短夾克,非常喜歡。讀大學的時候,曾穿到校園里去顯擺一番,盡管并不合身,過于短小了。這件過時的摩登服裝過了幾十年,竟然又成了最時髦的款式了。當時國內的夾克衫款式很土。我認為的夾克,應該袖子比衣擺長。而當時國產夾克袖子衣擺都一般長短,穿在身上像穿了個燈籠。
還曾戴過從衣柜底部翻出來的一副皮手套,皮質好,尤其非常貼手,形好,有線條感。那時國產皮手套大多鼓鼓囊囊,松松垮垮,具有讓你的手變成鴨蹼或熊掌的功效。可惜這副舊手套線老化了,常常斷裂。其最終的結局是某次在錦江飯店與一位漂亮美眉會面后遺失了。
我再也沒有見過做工和造型這么好的手套,當然,也可能是我從此不喜歡帶手套而沒怎么留意。相信現在世界名牌匯集國內,定會有更好的手套了。
我還曾做過偉大的科學家小時候也做過的事情,把母親的古董小金表拆了,但我沒有成為科學家,更別說偉大的了。
記憶中還有母親姑娘時用過的皮包,線腳縝密,線很有質感。我當時和經濟界人士打交道較多,常常拿這個皮包為例子說明國產貨制造質量的退步和差距。
母親還有套紅色的摩登時裝也給我留下記憶,挺時髦,做工也好,幾乎是新的,因為年輕時不舍得穿,后來穿不下了。現在這兩件東西是不是被扔了,我不知道,從沒問過。
但看到朋友兒子穿的人字呢西裝,我卻問母親,我小時候穿過的那幾件小西裝呢?
她說,早就送人了。
我感到一絲遺憾,早知道我自己拿走收藏起來,待到春光旖旎的時節,讓犬子穿上這身古董逛街去——也不知道他肯不肯。
收藏其實是人生苦短的嘆息。
人生之短,不能體會生之前,也不能感受死之后,只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鱗波光間。
收藏似乎能讓你的手變得長些,觸摸到你生之前的那段別人的人生。
我還記得小時候和父親偷偷在家里關上窗戶,用手搖唱機聽老唱片。聽了哪些音樂我也忘了。小時候對音樂毫無興趣,一心癡迷畫畫。有興趣聽老唱片,只是出于對那手搖唱機的好奇。沒料到其中有兩張京劇唱片,卻讓我后來迷了京劇好多年。
轉瞬間過了十多年,但距今又是十多年前,我在上海的一家拍賣會上看到3箱老唱片。標簽上說是100張京劇老唱片。3個箱子也是老古董,其中有COLOMBIA的商標,看起來是跟那名牌老唱機配套的。
那時候,藝術品拍賣才剛興起,經常有漏撿——只不過有漏的時候,我還是錢不夠。
那100張老唱片是夾雜在書畫項目中拍的。對書畫收藏有興趣的人,對這種東西不大有興趣。我喜歡京劇,便買下了。價錢也不便宜。
找了個老同學幫忙,才把這3箱沉甸甸的東西扛回了家。打開來細細查點,發現并非100張全是京劇唱片,還有一小部分是地方戲曲,甚至有王二麻子相聲等。絕大多數唱片都是民國時期的,如百代、勝利公司的,大多原裝封套皆在,幾乎囊括了所有京劇名家,但是唯獨沒有梅蘭芳。
我覺得很有意思,這些唱片的老藏家連非常稀少的品種都搜羅了,而梅蘭芳當年唱片最多,他不會是因為買不到而沒有收藏。
我不禁對這個有個性的老藏家肅然起敬,雖然我并不排斥梅蘭芳。
但我喜歡梅蘭芳的程度不如程硯秋。梅蘭芳的唱腔,雍容華美,無懈可擊,但在情感的深度、個性的強度、虛實的變化上似乎稍遜程硯秋。
梅蘭芳的表演藝術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唯美和格調之優雅,會讓我聯想起陳逸飛的畫(其實陳逸飛晚年的藝術追求有些改變了,知者甚少)。
遺憾的是,這100張唱片我一直沒有聽過,因為沒有唱機。
家里的那臺老唱機搬了幾次家,沒了。我總覺得,老唱片要配老唱機。我在這方面是個外行,淘古董唱機還得麻煩內行,我又恰沒有這方面內行的朋友。曾經跟上海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說起過,他熱心地答應幫我介紹內行朋友。但后來我自己懶懶散散,耽誤了。至今這些唱片原封不動地躺在我家的某個角落。真的成“收藏”了。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這是愚蠢的浪費。我竟然能守著100張老唱片從沒聽過,這豈不是和柳下惠坐懷不亂一樣了嗎?
我要為這100張老唱片買一臺老唱機,但我要帶大喇叭的那種,好看。我不喜歡手搖的,小時候搖唱機的手至今還覺得酸。還是電動的好,但一定要老的,要歐美貨。這樣才完美。
也是好幾年前,我在福佑古玩市場上看到一套西式的柚木大餐臺。西餐桌是長方形的,分成三截,可以收縮。配了6把椅子,還有一個長條的低酒柜。對方開價僅4000元。但我當時想,家里沒地方放,算了吧。回去越想越喜歡,有一天腦筋開竅,想到何不先放到朋友那里呢?等以后有了地方放再取回來嘛。于是立馬趕到古玩市場——但那套大餐臺沒在那里等我。
至今我只能對自己說:曾經有一套漂亮的大餐臺擺在我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
上海有個叫鄭辛遙的漫畫家,專門收藏古董西式家具。殖民文化的歷史,讓上海得天獨厚地擁有相當多的古董西式家具,但是過去人們大多不重視。那個時候,在有的人眼里,只有紅木古董家具才值得收藏,西式家具只能算是雜木家具,和柴禾差不多。鄭辛遙卻一件件地往家里搬。他居室不大,那逼仄的窘境有點接近當年王世襄收藏明式家具。聽說王世襄夫婦睡覺的羅漢床上還堆著櫥柜,睡覺時必須先把櫥柜的抽屜取走,把腳伸到抽屜的空間里。
鄭辛遙有個心愿,就是為他收藏的古董西式家具找一套配得上的房子。老天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找到了。那是淮海路上傍著美領館的一處老公寓,一梯兩戶型。真是漂亮的老房子,精致,亮堂。兩間大的朝南,一間小的朝北,有寬敞的廚房和衛生間,還有儲藏室。遺憾的是,最初他搬進去時,還有一戶人家與他合住一個單元,在朝北那小間。我說,無論什么代價,你要把他的那間房買下了,這樣你就有完整的一套了!
他和鄰居相處得很好,后來鄰居果然把朝北的那間賣給了他。如今他逍遙地住在里面,老房子,老家具,好像原來就是這樣,從上世紀40年代他就住在那里似的。
他為老家具配好了老房子,我卻至今沒能給老唱片配上老唱機。
哦,還有個人也曾非常喜歡西式古董家具——陳逸飛。
他率先在泰康路先后租下3間廠房,分別做畫室、陶瓷工作室和攝影工作室。泰康路由此興旺起來,如今到上海來的人一定要到泰康路田子坊去逛逛,喝杯咖啡,會有不知身在何處之恍惚。
陳逸飛裝修工作室的時候就表示希望買些西式古董家具和擺設。我和泰康路田子坊的開拓者吳梅森一起陪他逛了東臺路,好像只買了臺老式收音機。后來吳梅森找到吳中路一處很大的古董家具市場。現在回想起來,這簡直是座寶山,里面的西式古董家具堆得像山一樣,還有很多浙式和晉式古董家具,都不值錢的。記得有一架清代大立廚,雙開門的,上有黑漆描金庭院百子嬉戲圖案,開價僅1000元。那天買了一個古董冰箱(西式的,不用電的),忘了多少錢,反正好便宜的,最多三四百元。如今這個冰箱還在陳逸飛陶瓷工作室。紀念陳逸飛逝世3周年的時候,我讓同去的朋友猜這是什么,沒有人猜得出是冰箱。
陳逸飛用西式老家具布置他的陶瓷工作室,那里也是他舉行party的地方。很懷舊的情調。他進駐泰康路創作的首件重要作品是為法國創作的雕塑“提鳥籠的旗袍女”。作品完成后,他安排了場party。大家圍坐在長長的餐桌旁,閣樓上有女子四重奏組演奏幽雅的室內樂。和陳逸飛相處的時候,很少想到要合個影。那天篆刻家施元亮好心偷拍了幾張我和陳逸飛、林棟甫等閑聊的照片。不久前,偶然從一本書里翻出這些照片,有些悵然。
陳逸飛用過時的摩登家具營造了他的懷舊時尚。如今他和這一切一起成了人們的懷念,成為一個時代的摩登記憶。
摩登這個外來語已經決定了摩登藏品是些什么了。
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隨著西方殖民者和冒險家腳步的踏入,一下子進入了摩登時代。
西方人在這個國度留下了許許多多故事,還有許許多多的摩登。我曾在古玩攤上“淘”到過一件稀奇的摩登玩意兒。那是件看上去像鍍金掛表的玩意兒,但打開里面并沒有鐘表,卻在玻璃后面鑲嵌了一段愛情故事。一面是男主人的畫像,一面是僅有指甲大小的女子照片。那女子穿著長裙。和相片一起的還有兩縷頭發,一縷是金色的,一縷是棕色的,用粉色絲綢打成蝴蝶結在一起。
我不知道這對男女是誰。那枚掛件上有家族符號,但我不懂。
想必是那男人遠渡重洋來中國,不得不和心愛的女人分手。這寄托了兩個執手相看淚眼的人兒的別愁和相思。我不知道他因何而來,也不知道他如何而去,為什么留下這枚愛情的信物,就這么走了。最后這信物到了我這個不相干的人那里,我又不懂珍惜。
我真的不懂珍惜。我覺得收藏本來是閑事、余事,皆身外之物,是用來愉悅心性的,而不是勞役心神的。說這一大通話的目的,是為了解脫自己的內疚——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原想把這件信物找出來拍張照,向讀者諸公請教,但是我找不到了,怎么都想不起來放在哪里。是不是也會像我家的老唱機那樣搬家搬沒了呢?但也可能會像昨天晚上我怎么都找不到的房門鑰匙,今天偶然找到了。
隨他去吧。那信物早已物是人非了,如果從我這里失去,也會到別人那里。
收藏本來是這樣的,無關摩登與否。
收藏可以是把手伸向過去,也可以把手伸向未來。
當今世界又到了一個摩登時代。相信會比過去那個摩登時代有更豐富、更有趣的內容。它一定會給后世的藏家很多驚喜。
一次和喜愛收藏的朋友們瞎侃。我說,幾乎所有具有價值的古董,都是當時最時尚的東西,最摩登的東西。
朋友問,那你看看,當今之世有什么東西會成為今后有價值的古董呢?
我脫口而出:性玩具!
哄堂大笑……
大學畢業在中新社做記者時,我曾采訪過上海性學界的一些人和事。上海有位性學家劉達臨,專事收藏古代性文物,其中當然包括性玩具。但是,古代的性玩具與當今的性玩具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當今之世的性玩具,反映出這個時代人類性觀念的突破,凝聚了最新的技術、材料、工藝、設計以及對人體生理的新探索,花樣不勝枚舉,功用匪夷所思。其實性玩具只是一小部分,當代世界的性文化實證資料之收藏,其豐富程度是前人無法想象的。劉達臨先生應該晚年變法,從收藏可憐巴巴的古代性文物,及時轉入收藏現代性文化實物資料,那將是非常“摩登”,前途光明。
今后人們對待性的態度會更加坦然,難說不會把那話兒們供上家中的博古架,可觀作銅爐陶瓶、崇山峻嶺,也是前人風流韻事的雅證。通上電后,滿架子各色寶貝興奮起來,發出天籟之顫聲,可謂活色生香,勝過當代的裝置藝術,不亦樂乎?
就像收藏玩具娃娃,沒有拆開包裝的比較有價值。收藏這玩意兒也得原包裝未開的,當然,這比我守著老唱片不聽更不容易。還有一種具有頂級收藏價值——名人用過的,更難!
美的東西總是比較更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作品的收藏價值盡人皆知,就不說了。此外,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時尚產品應該是很好的“摩登藏品”。如世界頂級品牌的服裝首飾、香水、手表、汽車、家具、電器、日用品等,往往凝聚了這個時代的科技成就和藝術成果,值得留心。
但是,你千萬別問我“摩登藏品”的投資價值。這完全是兩回事。
把收藏的目的設為投資,這本身就是非常不摩登的思路和行為。
我告訴你投資升值保值最保險的途徑——在你單位門口擺個賣茶葉蛋的小攤,專兜售給上下班的同事,定賺不賠!
等到你賣茶葉蛋發了大財,想讓自己的剩余人生玩得開心點,咱們再來商量“摩登收藏”或者“收藏摩登”的事情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