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書寫曾經是中國人記事、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然而,在鍵盤文化流行、提筆忘字的今天,書法這門“國粹”如何發揚光大?近日,在由中國美術學院牽頭舉辦的“2010年杭州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上,來自全國各高校以及美國、日本、韓國等大學的從事書法教育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討論當前書法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他們大聲疾呼:普及書法基礎教育刻不容緩!
中小學書法教育日趨薄弱
近年來,全社會“書法熱”持續升溫,各級書法組織會員更是高達百萬之眾,全國各高校也競相創辦書法專業。據中國美院書法系對全國書法教育現狀所做的不完全統計,自1963年中國美院創辦全國第一個書法專業拉開高等書法教育序幕以來,到目前為止,全國包括港澳臺地區,開展書法教育的高等院校已有120余所之多,學歷層次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
然而,書法真的“熱”了嗎?據了解,在中國,除了專業院校學生外,目前書法學習者主要集中于老幼兩端:老年大學等團體和部分在父母安排下參加書法培訓班的青少年,書法不再像過去那樣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
在論壇上專家們都表示,書法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書法教育需要進入中小學課堂。書法教育是提高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載體,同時也可以增進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認。正如中國美院書法系主任祝遂之所說,“如今的文藝事業并不僅僅單純是為了提高文化涵養,更重要的是為了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更好地為時代進步、社會繁榮服務”。
據了解,目前全國雖有部分中小學校開設書法課,但在小學開設的課程中,教師授課普遍以硬筆書法為主,只是配合學生的識字練習,難以長期堅持;中學更是為了追求升學率而放棄了書法教學,書法教育幾成空白。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對書法教育的熱衷。隨著中國的世界性影響加大,中國書法正日益成為歐美等國欣賞的對象。在美國,正式開設中國書法課程的大學約有20多所,都不同程度受到學校學生的歡迎和好評,將書法教學和中文等課程“捆綁教學”,更普遍得到學生的青睞,書法課已成為他們了解東方文化的啟蒙課程;而鄰國日本,人口不到1.3億,卻有3000多萬人在學書法,平均每五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熱衷于此。日本書法本科畢業生要當中小學書法老師之前,除了拿到本科畢業證之外,還必須重新考專門的證書。
書法專業畢業生缺乏用武之地
正是因為書法基礎教育的薄弱,我國書法高等教育開始面臨人才基礎薄弱的困擾,另一方面,書法高端人才也經歷著現實的尷尬,因為高等書法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無用武之地”。在全國各高校每年招收的約1500人書法本科生中,多數學生畢業后面臨著就業困境,不少人改行做了文秘、行政助理等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邱世鴻認為,如果書法能夠進入中小學課堂,勢必需要大批中小學書法教師,書法人才的培養才有去向,書法教育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祝遂之回憶說,中國美院創辦了最早的書法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自己就是全國第一批書法專業研究生中的一個。學完書法專業后,不僅有全面的文化修養,同時還能寫一手好字,就業方向其實是很寬的。“我當年畢業的時候,國務院都來我們這個專業招人,當時的5名學生包括王冬齡、陳振濂、朱關田和邱振中,如今都已全部成為國內書法界的名家。”
西安交通大學的楊鎖強認為:“現階段高等書法藝術培養的人才大多是去搞書法藝術教育,但就業缺口沒有幾年就會補齊,以后怎么辦?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發展或許能為書法藝術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書法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播
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當代書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土壤正在消減。一位70后家長告訴記者:“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都有書法課,在持續的書法練習中知道了起承轉合的道理。然而,我的孩子現在的小學教育基本都沒有書法課,無法體會到學習書法的快樂,更不用說體會傳統文化的意韻了。”
其實,這不僅僅是書法,更是國學的衰微。如今的現狀是,很多報考書法、國畫等藝術類的學生基本上是文化課不好而來學習藝術類的,其實藝術學科對人才的文化素養要求應是更苛刻。以書法為例,缺失承載的國學土壤,是書法傳承中最難的問題。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誡年輕學子,“千萬不能脫離漢字搞書法”,老先生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漢字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命脈。鞍山師范學院教師梁繼認為,目前的書法專業教師“半路出家”的多,自身的國學素養就不深厚,教出來的學生更缺少國學素養。“音樂、美術學院都有自己的附中,規范的專業訓練從中學就已經開始,書法卻沒有,大學前的書法教育很不規范。而在大學有限的時間內,要求培育國學素養更是困難重重。”梁繼建議,書法專業可以在招生環節上加強國學相關知識的考核,以引起考生對國學修養的重視。
“書法技法的練習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而精神境界卻是一生的追求。”邱世鴻認為,書法高等教育需要國學素養做后勁才能走得長遠,希望更多的孩子從小就結下“書法情緣”,感受國學思想。
書法藝術的傳承面臨斷代的危險依然是不爭的事實。祝遂之說:“去年書法申遺成功,高興之余也讓人感到責任重大,書法不僅要像遺產一樣保護,更重要的是能讓它傳播開來,這樣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