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信札
⊙記者 邱家和
尺牘在今天的拍賣場上也成為買家追捧的珍品,將于12月29日在上海靜安希爾頓舉槌的上海崇源秋拍,同時推出明代名人尺牘精品與皕宋樓陸氏藏晚清名人信札。公司總經理季崇建表示,這兩批尺牘應該能在拍賣場上真正體現尺牘的價值。
尺牘是古人書信往來的方式,早在兩漢期間因士大夫階層的出現就開始風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書法風格。這種書法風格到了兩晉時期達到高峰,如前不久中國嘉德推出的王羲之《平安帖》就是其代表作,雖然只有區區41字,卻以3.08億元創下今年秋拍書畫拍品成交價之最。
作為綿延至民國晚清之交的文人傳統,尺牘是書畫大類中一個數量龐大的子項。季崇建認為,其中的精品還是比較難得的。
這次上拍的“明人尺牘”共38札,相比錢鏡塘所藏《明代明賢尺牘》更側重于明中后期眾多著名書畫家的信札,既是他們真性情的流露,而就書法藝術而言更為精彩,堪稱流派各異的明代書法大全。如吳門大家文征明的蠅頭小楷,法度謹嚴遒勁;師法晉人的王鏊書札具有細瘦、岸然森嚴的意趣;王寵的書札有古雅淳樸的特點;李東陽書法張弛有度、清逸雋秀;金琮書法崇尚趙孟頫,姿韻寬和而秀潤;徐霖行書出自二王,行勢遒婉而肌態豐妍;茅坤書則瀟灑流便;朱之蕃行書布局均勻,章法平穩;李流芳書受蘇軾和米芾影響,揮灑自如,筆致豐腴;陳繼儒也學蘇米,卻融入自己體貌;米萬鐘行草得南宮家法,盤曲迂環,以縱取勢;黃道周的草書筆勢翻騰遒勁;倪元璐書法以鐘、王書為風骨,以拙飾巧;而有“神筆”之譽的王鐸書札行楷相間,信筆揮灑。還有明末遺民“四畫僧”之一的石溪、“畫中九友”之一的程嘉燧等,更有明代大收藏家項子京所書的難得一見的尺牘;明代高僧雪浪法師的尺牘,也令人一窺這位當年的“江南第一詩僧”的書法風采。這些書札當時裱為兩卷,原為海上著名藏家的舊藏,35年前由于種種原因被分拆成散頁,零落分散到后代多人手中。為了使這批明人尺牘重聚,上海崇源不惜分赴歐美及港澳,使這批分散30多年、流落各處的明代書法藝術精品完整搜羅,海外回流。
另一批拍品則出自晚清時期著名的“四大藏書樓”之一湖州陸心源的“皕宋樓”。其藏書以宋、元版本數量之眾、價值之高而在海內無與倫比。陸心源去世后,其子陸樹藩因經商失敗,在1907年前后將其中大部分最精華的藏書賣給了日本巖崎氏靜嘉堂文庫。后者因此成為國際漢學重鎮,共有18種古籍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而陸心源的宋元版藏書就占了16種。一位上海有心人在“皕宋樓”舊藏流失的過程中多年搜尋,積累起這批堪稱“皕宋樓”最后遺存的藏品,匯集了百余通晚清名人的尺牘,其主人為陸心源的堂弟(“竺齋”)及清代名流周學濬等,而給他們寫信的人,則囊括了曾國藩、李鴻章等晚清重臣以及“甲骨文”之父王懿榮、李慈銘等清代名士。其中,這次上拍的30多通曾國藩書信均為其親筆。
季崇建表示,上海崇源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從世界各地尋找這批“明人尺牘”使其重聚,而“皕宋樓”舊藏晚清尺牘的集結則凝聚了關注名人尺牘的上海藏家一生的心血。他說“這些名人尺牘本身既是書法作品,更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集知識性、趣味性與一身。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持續升溫,代表中國文化的尺牘越來越受到追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