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作品
文_馬學東 圖_北京畫院
如果說西方現代大師藝術剛剛開始吸引國內藏家的注意,那么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旗幟人物——齊白石顯然在國內有著更廣泛的市場基礎,收藏齊白石的人群及其市場情況究竟是怎樣的面貌,讓諸位專家為我們道來——
10月16日,由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北京畫院承辦的齊白石藝術國際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畫的藝術巨匠,他的藝術探索使中國畫向現當代轉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使中國畫藝術走向世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的齊白石藝術國際論壇由三個分論壇組成。其中第三個分論壇邀請了海內外拍賣界的專家,藝術市場分析專家、收藏家共同討論齊白石作品在全球的收藏以及其作品在藝術市場中的發展歷程。
齊白石作品在港臺地區的收藏歷史
臺灣是一支重要力量
臺灣羲之堂總經理陳筱君女士總結出臺灣地區藏家收藏齊白石作品的特點。由于20世紀90年代之后,受經濟、政治方面因素的影響,臺灣地區藝術市場收藏者從中國書畫收藏轉向對于油畫的收藏,再加上稅制的制約,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相繼撤出臺灣,這就使書畫市場在臺灣進入一個低潮期。2002年之后,臺灣地區藏家對于齊白石作品再度關注,主要是由于當年羲之堂和榮寶齋共同舉辦了齊白石大展,該展覽也是在臺灣規模最大、收錄齊白石各個時期作品最豐富的一次展覽,也正是通過這次展覽,藏家對齊白石作品的收藏了解的更加深入。臺灣藏家大多傾向收藏齊白石在20年代之后較為晚期的作品。陳筱君表示由于臺灣地區的藝術市場經歷了多年的高低起伏變化,收藏家的收藏心態比較成熟,市場發展的也相對成熟。臺灣地區藏家對于近現代書畫尤其齊白石作品的收藏累積也比較成熟,齊白石的人物、山水,花鳥各類題材的作品均有很齊全的收藏,尤其那些附帶歷史屬性,或者是齊白石藝術創作轉折時期的作品尤其受到臺灣收藏家的青睞。因此,臺灣地區藏家是收藏齊白石作品重要的一支收藏力量。目前,這些精品大都收藏在少量優質的收藏家手中,但藏家處在“收而藏之”的階段,這就導致市場中流通的齊白石作品在未來會越來越少,這種供售關系會影響齊白石作品的今后的市場走勢。對于齊白石作品今后的市場表現,陳筱君認為尤其是齊白石創作的精品今后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精品與普通作品之間的價格差距會越來越大。
香港的幾位重要藏家
香港私人收藏家、榮寶齋拍賣公司特邀顧問鐘志森著重談了他自己以及香港藏家對齊白石作品的收藏情況。1987年,北京榮寶齋與香港博雅藝術公司合作成立了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著名鑒定家王大山先生被派到香港主持榮寶齋在香港的發展,鐘志森先生后成為王大山先生的徒弟,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了大量的齊白石的作品,隨后也漸漸開始了收藏之路。1991年,王大山先生借了北京文物公司收藏的一批齊白石的書畫作品到香港展覽,1998年香港藝術中心與中國美術館合作舉辦了齊白石作品的專題展覽,這兩次展覽使香港藏家更為全面的了解齊白石的創作成就,這時期也涌現出不少藏家,其中尤以楊永德先生為代表。楊永德既在香港榮寶齋收藏齊白石的作品,也在拍賣市場上購藏齊白石的作品,例如《中流砥柱》、《念慈思念圖》等作品都是楊永德先生的收藏,楊永德收藏的特點是遇到齊白石的精品必須買到為止,鐘先生作為楊永德的代理人替他收藏了不少齊白石的作品。同時楊永德先生也經常捐贈自己的收藏,例如他在拍賣市場中購買的《蘭竹》后來就捐給了廣東藝術博物館。鐘志森先生自己在幫助其它藏家購買齊白石作品的過程其實利用機緣也收藏了多件齊白石的精品佳構,《紅菊思鄉遠》《花鳥草蟲》、《和平鴿》作品現在都是他的收藏。他認為齊白石作品的作品雅俗共享,白石老人的藝術根源于生活,樸實的藝術語言使人感動,在中國近現代畫壇居于一個超然崇高的地位。
齊白石作品在西方的收藏歷史
建立完備的藝術家作品檔案是當務之急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特聘教授龔繼遂先生首先談及了目前在市場中缺乏對藝術家作品建立檔案的系統,這個系統的缺失導致了我們對于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真偽的判斷、收藏傳承的研究缺乏實實在在的依據,也就造成了目前藝術市場中的拍品的真假難辨,給市場規范管理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建立完備的藝術家作品檔案是當務之急。
美國藏家對齊白石藝術的認識過程
接著龔教授著重講了齊白石作品在海外的收藏情況。1922年,陳師曾將齊白石作品帶到日本展覽,作品全部售出,這之后齊白石作品收到的日本定件漸多。日本早期收藏齊白石作品的重要藏家是伊藤忠雄,但是二戰之后,由于日本“脫亞入歐”,對于中國文化的排斥,日本收藏齊白石作品的藏家逐漸減少。伊藤的部分的齊白石藏品流入臺灣。1940-1950年間歐美人跟中國人交往漸多,收藏齊白石的人也漸漸多了。在美國對齊白石作品推廣最重要的畫商是龐耐女士(Alice Boney)。龐耐是20世紀美國最知名的經營亞洲藝術品的畫商,龐耐經營的齊白石作品主要是由汪亞塵提供的,汪亞塵在國內購買齊白石的作品然后帶到美國交給龐耐銷售。同時向美國藏家介紹齊白石作品則由另外一位收藏大家王方宇來負責撰寫,這樣他們三個人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經營、銷售齊白石作品的“鐵三角”關系。此外王方宇和著名收藏家安思遠都有很好的齊白石精品的收藏。紐約收藏古代書畫的大藏家王季遷從來不收藏近現代書畫作品,但對于齊白石作品的評價很高,他說:“齊白石堪稱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天賦極高,比如說某人天生嗓子好,天生跑的快,這其實是不可學的。”建國初期,中國和蘇聯之間關系密切,蘇聯及東歐地區也有不少齊白石作品的公共收藏,例如華沙美術館、捷克國家美術館以及挪威國家美術館都有齊白石作品的收藏。
美國中華美術基金會的余國梁先生主要介紹了收藏家艾麗斯·伯尼(Alice Boney)收藏齊白石的作品,艾麗斯·伯尼出生于20世紀初,交友廣泛,對亞洲文化非常感興趣。他1946年開始接觸齊白石的作品,非常欣賞和喜歡,并通過著名鑒定家王大山先生對齊白石的作品進行收藏。40到50年代,美國的學術界對于齊白石了解和認知有限,很多學者簡單認為齊白石只是一個民間藝術家,而不是一個真正的畫家。美國學術界對于齊白石從民間藝術家到藝術大師認識的轉變主要來自于收藏家王方宇的推動。王方宇專門出版了用英文介紹齊白石作品的書,這也是首次有英文出版物向美國的學術界以及收藏家介紹齊白石作品的內涵、特點。20世紀60年代,齊白石的作品在舊金山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舊金山的一位重要的收藏家就是曹仲英,他在60年代建立了遠東藝術機構,現在該機構仍在運作。他重點收藏近現代書畫作品。1993年,在美國舉辦了曹仲英作品收藏展,其中有不少齊白石和虛谷的作品。美國東海岸收藏家中邁克·科林斯較早就開始收藏齊白石的作品,他覺得在60年代購買畢加索的作品要2萬美元,但買齊白石的作品只要200美元,科林斯覺得就作品本身的質量而言,齊白石作品價格更值得收藏,并且價格只有畢加索作品的1%。余國梁最后談到了目前美國收藏力量處在一個更新換代的時期,不少美國老一代的收藏家已經退出了收藏中國書畫的行列,但這個時期新一代的博物館比較關注中國書畫的收藏,夏威夷火納魯魯美術館、休斯頓藝術博物館都將在近期舉辦關于中國書畫收藏的展覽。余國梁先生最后引用了一位學者的話:“如果說文化的核心是藝術的話,那么中國的畫作就是精華中的精華。如果中國畫作是中國文化的大門的話,那么齊白石的藝術就是中國畫作的大門。”
齊白石作品市場數據的歷史演進
論壇最后,來自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的馬學東則介紹了齊白石作品從早期至今市場的發展歷程,從數據上提供了一條完整的脈絡。
以木匠身份養家的齊白石在家鄉就有了一定的名氣,再加上他的師友王湘綺、胡沁園、夏午詒等人的熱情推薦,其畫名日著。齊白石在家鄉時,當時文壇著名詩人樊增祥(樊山)就曾為齊白石親自書寫制印潤格。“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1917年,齊白石到北京后在琉璃廠南紙店賣畫、刻印,但是起初并不順利,他的作品價格只有同時期畫家金城、陳半丁、陳師曾的一半,一幅扇面的標價只有兩塊銀元。齊白石在北京結識陳師曾,后來在陳師曾的勸說下,齊白石改變了之前沿襲八大山人的畫風,自創“紅花墨葉派”。1922年是齊白石作品價格形成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年,陳師曾攜帶齊白石的幾幅山水畫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帶去的作品銷售一空。每幅齊白石作品的售價100銀元,其中山水畫價格最高,例如一幅二尺長的山水作品就曾賣到了250銀元。陳師曾從日本拿回了很多訂單,在這之后,日本收藏者以及歐美收藏者都開始關注并購買齊白石的作品,他們對齊白石作品需求一天比一天旺盛。這之后,齊白石作品的價格也比他剛到北京時高出若干倍。例如在30年代,齊白石的作品《春耕圖》就賣銀200兩。1944年,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齊白石暫時停止了賣畫,1946年抗戰勝利之后,白石老人恢復賣畫刻印生涯。同年十月齊白石先后在南京和上海舉辦了展覽,展出的200張作品全部銷售出去,但得到的法幣還不夠買10袋面粉,1947年,金圓券開始代替法幣,這導致了物價飛漲,盡管齊白石持續不斷的接到訂單,但有時候一幅畫的售價還買不到幾個燒餅,齊白石再次掛出暫停收件的告示。
建國之后,國家開始收集古代和近現代書畫名家的作品。國家收藏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不用傳統的以尺寸論價的方法計算,無論什么樣的作品一般收購的價格在五、六塊錢到是十塊左右,一些文物商店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齊白石繪畫仍然保留著原來收藏時候的價簽。70年代末期,停業很久的書畫店重新開始營業,齊白石作品的價格在百元左右。這個時期真正有收藏意識的人還是極少數的,因此國內齊白石作品的價格較為穩定。在港臺地區的收藏市場中齊白石作品價格也較穩定。198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的齊白石的作品《紅衣羅漢》成交價達到12萬港幣,在當時引起較大轟動。改革開放之后,國內書畫市場逐漸放開民間書畫的交易,這時期不少東南亞、港臺藏家、藝術品經營者來到大陸收藏或者購買近現代名家的作品,不少近現代書畫名家的作品流入海外。這時期在香港拍賣市場中齊白石作品的價格出現了價格走高的跡象,例如1988年,香港佳士得公司拍賣的齊白石《花果四條屏》就以180萬港元的價格成交。
90年代初期,國內拍賣公司開始出現,此外畫廊和一些商業中介也開始陸續出現,齊白石作品成為了這些商業中介重點征集和銷售對象。這時期也恰逢國內書畫市場恢復活力的時期,整個藝術品市場迎來一波上漲行情。齊白石作品在國內的價格也出現了上揚的走勢,例如1994年在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拍的齊白石作品的《松鷹》(二十平尺)就以176萬元的高價成交,每平尺的價格達到了8.8萬元,同場上拍的齊白石《貝葉草蟲》僅有3平尺,但是價格卻達49.5萬元,平均每平尺的價格為16.5萬元。同年在嘉德秋季書畫拍賣專場中,齊白石的山水冊頁(十二開)的價格更是高達517萬元。但是由于國內藝術品市場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市場不成熟的一面暴露出來,拍賣市場中齊白石品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多,其中出現了不少齊白石的贗品,加上國內齊白石作品價格的漲幅明顯,不少早年從國內流出的齊白石作品又回流到國內,導致這一階段齊白石作品的供多于求,幾方面因素導致1995年秋拍拍賣齊白石作品價格下降。1995年秋季拍賣中國國嘉德秋季征集到香港實業家、著名收藏家楊永德先生收藏的齊白石作品拍賣專場,這場專場中上拍了162件齊白石的作品,但只成交了71件,成交率只有43.8%,這場在拍前被寄予很高期望的專場拍賣中只有一件作品《紫藤》的價格最終以超過百萬元的價格成交,最終成交的價格為187萬元。
1996到1998年,齊白石作品在拍賣市場中以高價成交的作品數量有比較明顯的減少,成交價格能超過100萬元的僅有1件。齊白石作品行情的這種不景氣主要也受制于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整體低迷的表現,1997年藝術品稍有行情回升的跡象,但是由于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這場金融領域的危機影響到藝術品拍賣市場,因此這階段齊白石作品行情也沒有很好的表現。
2000年至今,齊白石作品在拍賣市場的行情走勢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到2003年,這一階段齊白石作品的上拍量重新開始增多,同時成交額也隨著成交量穩步增加,2003年齊白石年度成交額就突破了億元,達到1.2億元。同時齊白石作品價格也有所突破,2003年中貿圣佳秋季拍賣會上,齊白石的詩意冊頁(十二開)和《山水精品冊頁》(八開)就分別以1452萬元和1661萬元的高價成交。2003年到2005年是齊白石作品市場行情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是齊白石作品行情一個比較快的揚升過程。2005年,齊白石作品年度的成交額達到了7.08億元,市場中齊白石作品的成交量更是達到了1146件,齊白石作品的價格紀錄也再次被改寫,200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賣的齊白石和陳半丁合作的《富貴長青》(立軸)就以2035萬元的高價成交。
2005到2008年,由于近現代書畫市場整體之前出現了整體快速飆升的行情,尤其是近現代書畫市場中大小名頭近現代畫家作品價格普漲,藝術品市場整體由收藏型市場向投資型市場轉變,市場短期內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供大于求的情況,這導致在2005年秋季近現代書畫市場出現了下跌的走勢,與2005年的成交額相比,齊白石作品在2006年的成交額出現了43.5%的下跌。2007、2008兩年齊白石作品的成交額在4億元上下波動。
2009到2010年春拍是齊白石作品走勢行情新的階段,2009年齊白石作品的成交額超越2005年,全年的成交額達到9.8億元。與2008年相比,增幅達到了131%。尤其是2009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上拍的齊白石作品《可惜無聲冊頁》拍出了9520萬元的高價,成為齊白石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作品。2010年春拍齊白石作品的成交額更是延續了去年秋季的行情走勢,成交額突破了11.18億元!
齊白石作品之所以被藏家和行家以及拍賣公司均認定為近現代書畫市場中的“風向標”是毋庸置疑的。根據雅昌藝術網的數據,齊白石作品在拍賣市場中的上拍量是16382件,成交了10114件,成交率61.74%,累積的成交額達到了51.61億元。其它在藝術上與齊白石能相提并論的幾位大師如張大千、徐悲鴻、吳昌碩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均遜色于齊白石,例如張大千上拍了14812件,成交了8929件,成交率60.28%,累計的成交額達到42.48億元。海派名家吳昌碩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累計上拍作品10168件,成交6238件,成交率61.34%,累計的成交額15.53億元。徐悲鴻作品累計上拍4702件,成交2566件,成交率54.57%,累計的成交額21.22億元。 因此齊白石作品行情的走勢對于觀察近現代書畫市場無疑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