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收藏
主持人:古代專門描寫皮影的詩句不多,有一首南宋學者洪邁的詩,形象地概括了皮影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神奇魅力,這首詩是這樣寫的:“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皮影的演出越來越少,各種精致的皮影道具也進入了收藏者的視野。家住北京的王今棟先生就是一位皮影收藏愛好者。20多年來,他四處奔走,收集到了近三千件皮影作品,使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一走進王今棟先生的家,就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藝術氣息。美術科班出身的王先生長期在地方從事美術工作,特別喜歡來自民間的藝術,像剪紙、年畫、皮影等,都是他收集和研究的對象。他收藏的皮影,大都直接來自于民間,是從老藝人或其后代的手里收集來的。他的藏品大多是皮影藝術的成熟期清代民間藝人的作品。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今棟:這個皮影這東西看著它是過了幾百年了,其實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它衍化出很多,戲曲啊,文學啊,造型啊,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東西放在我這兒,肯定是死的,實際上它是一種活的藝術,是具有生命力的藝術。沒事了,老年了,拿出來把它欣賞欣賞,跟它可以對話,交流,藝術都是具有感情的呀。
正是帶著這種深厚的感情,王今棟絕不放過任何一次收藏皮影的機會。1985年,山西的一位老藝人因家里蓋房急需用錢,想賣掉自己珍藏的一套皮影,聽說王今棟對皮影感興趣,于是找上門來。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今棟:后來我們倆一商量,這刻工相當好,而且一看這東西啊,不是清中期,就是晚期,反正不下于清代這批東西,就決心要買了。在當時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才買下來的這個。
當時老藝人給這套皮影開價是5000元現金,正好王今棟和夫人搞雕塑剛剛得到了一筆稿費,才買下了這套皮影。這是還能演出的全套皮影,包括完整的人物、頭楂兒、動物、花草、家具等,共有500多件。用皮影藝人的行話來說就是“一擔箱”,十分難得。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今棟:為什么叫“一擔箱”呢?就是他演出的時候用個挑子挑,前邊一個筐,后邊一個筐。前邊這個筐裝幾大盒子,你看,山西這一批,都是,這都是山西的這一批。前邊這一箱子裝的都是皮影,箱子里面裝的疊的頭啊什么,都在里頭。后頭的箱子裝的伴奏的鑼鼓家伙,一挑就走了,這“一擔箱”就挑走了,挑到哪兒演到哪兒。
皮影是利用光和影來表現造型藝術,并且讓人物在光影中鮮活起來。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了不起的發明。王今棟收藏的每一件皮影道具都是精美的線刻美術作品,而且各地皮影的藝術風格也不相同。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今棟:為什么皮影都是半個臉呢,因為它采取了最集中的、最能體現性格的,一下就出來了。你看眉、眼睛、鼻子、嘴,一個眼睛,半個鼻子,半個嘴,把人物整個刻畫出來了。這是北京的造型,一看造型,它的特點什么呀,腿短,身子長。這就有點像穆桂英掛帥中楊門女將那種穿著打盼,你看這胳膊,這是河北的,這個造型也算比較好的,也比較生動。
王先生與美術打了大半輩子交道,退休后的生活也很豐富。與老伴兒一起擺弄擺弄皮影,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今棟:在皮影里頭演包公戲的不多。在皮影里頭一般都是演《封神榜》啊,演《三國演義》啊,演包公戲的只有桐柏這一家。你看這個,整個色彩是黑紅,跟包公這個臉是基本一致的,特別這個帽子的處理,你看,前邊一個,后邊一個,看著好像很別扭,實際上有一種很執著的味。這個是主桿,我這個手右手拿的是主桿,它一動它全身都動,這個是倆手的動作,說話呀。這三根桿,可以動,往前走。
現在,皮影演出少了,喜歡收藏皮影的人也多了起來,皮影的價格更是一路上漲,據說在美國一個精致的皮影頭楂兒能賣100美元。在不知不覺中,王先生收藏的這些皮影的價值已經翻了好多倍。但是,他不想靠皮影賺錢,他要細細品味這一來自民間的藝術瑰寶。
主持人:王今棟先生說,由于皮影價格看漲,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不少新做的皮影,與老的傳統皮影作品相比,新皮影造型呆板、做工粗糙,收藏價值不高。喜歡皮影的收藏愛好者最好收藏那些從老藝人手里流傳下來的傳統皮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