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在成都舉辦,本次年會除設立收藏作品展之外,對年會論壇進行了特別的安排,共分為兩場主題演講《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在當代藝術產業發展的作品》和《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價值標準與發展方向》、兩場圓桌會議《收藏回到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立場和策略》和《國際的協作—在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化進程中的藏家角色》以及三場專題論壇《崛起的現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現狀與問題》、《收藏的力量—推動私人藝術收藏的公共性》、《有機的體系—發展私人藝術收藏的社會網絡》。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2009年9月27日由收藏家李冰、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喆發起,“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暨收藏家藏品邀請展”分別在宋莊和靜園藝術館舉辦,年會主席栗憲庭特意撰寫序言文章《中國當代藝術價值標準與收藏》闡釋辦會初衷,兩位發起人則認為舉辦收藏家年會的意義是從建立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市場出發,集藝術家、收藏家、藝術批評家等多方之力,探討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價值標準,一來可以為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作品樹立價值的標桿,二來也能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重視、拉近藝術同民眾之間的距離。
收藏的價值標準
在首屆中國當代收藏家年會中,批評家栗憲庭在序言《中國當代藝術價值標準與收藏》提出了對收藏的三個想法,第一是中國需要收藏自己的藝術作品,避免流失;其次,建立收藏的價值準則;最后,通過民間力量建立美術館,公諸于社會,共同打造一個文化事業。在本次收藏家年會中,栗憲庭在簡短的發言中表達了自己的兩點期待,期待知識分子提高審美水平;其他中國的收藏保持自主性,不受藝術形態和政治形態的影響。藝術史家呂澎則提出收藏的價值標準要與藝術史相關,具體地表現為跟重要歷史變化發生關聯的藝術家的最重要作品,其次就是藝術家轉折時期重點作品。
收藏家余德耀先生調侃道:藝術就像吸毒,是停不下來的。而對于對收藏的價值標準他有著自己特有的親身體會,他認為收藏僅僅是一個開始,收藏家同樣要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無疑,在很多人眼里,對未來的收藏傾向的關注勝過對目前收藏狀況的了解,在本屆收藏家年會上,藝術史家呂澎與收藏家余德耀有著共同的認識:第一是收藏歷史的、積淀性的作品,其次是收藏年輕藝術家、實驗藝術家的作品,以續寫歷史。
收藏的意義
在當下藝術市場環境中,無論是藝術家、畫廊都對完善的藝術市場準則的確立充滿著期待,而這一準則的確立有待于收藏機制的完善。這一收藏概念不僅是當下舉個人之力做收藏的民間人士,還需要國家的美術館、藝術機構能夠對收藏當下重要藝術作品有所擔當,而不僅僅局限在行政性的征收,或是象征性費用的收藏,這本身就是對藝術作品的不尊重。
在17世紀中期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不僅有著眾多的藝術家,他們創造了大量精彩的油畫作品——約有800萬到1500萬張油畫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普通人、平凡的生活成為藝術殿堂的主角,一貫被忽略的蕓蕓眾生,他們的喜悅、憂傷、內心中涌動的情感,甚至隱蔽的欲望,都被一一描繪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荷蘭不僅每個人都喜歡油畫,而且每個階層的家庭都有數量不一的油畫收藏。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收藏著他們國家的歷史。與此不同的是,中國近三十年的重要當代藝術作品和中國的文物一樣,散落海外的數量驚人。通過收藏以及一些海外重要作品的回收,我們了解我們的當代歷史,同樣讓我們的后代了解我們的這段藝術史。與此相對應的是對當下重要藝術作品及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關注與收藏,只有如此,才能延續我們的藝術史,才能將重要的藝術作品留在中國——每個民族對本民族歷史和藝術史的梳理與收藏雖然不會成為人類歷史學的全部,但一定是最重要的證據和組成部分,在我們質疑甚至嘲笑本民族神話傳說和中醫中藥等獨立體系的科學傳統時,西方人正在傾畢生之力從科學、心理史學以及文字學等多學科角度去證明《圣經》的真實——歷史是一個民族自信的基底?;蛟S正是由于中國收藏系統的不完善,才讓中國的藝術始終無法獲得世界范圍內的準確解讀和尊重。對古典藝術品的高價收藏體現著人們對歷史的信任與尊重,也是對歷史篩選系統的依賴,而“收藏當代”則更多地出于對歷史的責任感,這一點與傳統藝術品的收藏完全不同——目前雖然中國的當代藝術仍在接受公眾的質疑,但這些致力于收藏歷史碎片,為后人提供證據的人們總歸值得尊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