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立彬:起拍價45000元,45000,這邊48000元,5萬,5萬5千……
這是賀立彬在不久前結束的永樂秋拍中的一場拍賣,略顯瘦削的他站在高處,即使隔著眼鏡,依然可以感覺到他眼睛的敏銳。面對臺下300多位買家,賀立彬迅速地在場內搜尋各路買家不斷舉起的號牌,左右手不斷地變換方向,包括姿勢,嘴里如說繞口令一般快速地變換著新的數字。一本名為《拍賣師》的書里說,拍賣師是“拍賣場上風度卓然的王者”,那一刻,那個王者便是賀立彬。
賀立彬:我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拍賣師是400米接力的最后一棒,前三棒如果有一個小小的,比如說交接棒有一些瑕疵什么的,他可以彌補。第四棒首先要求就是不能失誤,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個東西已經拍到三千萬了,你一失誤漏拍了,委托人舉的好牌你沒看見,棒子給錘了,那么就出現了問題。
沒有拍成三千一百萬,這不僅僅是一口價的問題,有可能兩人還在繼續跟,兩人興許爭出四千萬,那么你無形中給公司造成第一是經濟是上的損失,第二就是一種負面影響。
一場好的拍賣會宛如一場交響樂一般,雖然聽到的只是拍賣師報出的一串串數字,但臺下舉牌的買家短暫的沉思,多個買家競相舉牌的此起彼伏,全場人等待最后一兩個買家最終一舉定乾坤的深思熟慮,都足以使一場拍賣會精彩連連。很多人記住的是拍賣會上的華彩樂章,而賀立彬,從他1998年8月1日拿到拍賣師證的那一天起,始終牢記的,是幕后工作人員的辛勞。
賀立彬:有時候重量級拍品,是需要老總親自到大買家中去爭取的。到了公司庫房以后,這件東西怎么好,你要去查著錄,非常浩瀚的資料去查,要對印章,對它的典故要說得出來,要請故宮的各方面專家寫文章,詳細把東西介紹給買家。有些東西品相不太完整了,你還需要做一些事情,比如配個框,或者有時候需要再整理一下。巡展,去上海、去廣州、去廈門,小姑娘小伙子都是在那個悶罐子車里一坐,將近十幾個小時都不能去廁所,非常辛苦。
如今,天價拍品的接連出現,已經讓圈內圈外的人都不再覺得稀奇,而很少有人知道,我國第一件天價拍品,就出自賀立彬的手下。2009年10月18日,在賀立彬主持拍賣的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的作品《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最終拍得1.344億元,首度沖破億元大關,將中國書畫帶入“億元時代”。
永樂秋拍的第二場,賀立彬從下午3點站到晚上10點,期間他只是偶爾會轉過身去拿起礦泉水快速喝一口,轉過身來立刻神采飛揚地繼續拍賣。對他來講,每一場拍賣都是對身體不小的考驗。
賀立彬:我盯了三天,一天連續盯八個小時。第一天我上午工作,中午能休息一會,下午再拍,加起來這一天就是八個小時。第二天、第三天還是這樣,嘴部覺得有點麻木,說話都有點不利索了。最明顯的就是體重降低,拍三天下來,差不多能掉五斤到十斤肉吧。
賀立彬12年的拍賣師生涯中,他主持過千余場拍賣會,在他的拍賣槌下成交的金額高達上百億元。拍賣槌起起落落間,他見證了一件件價值不菲的藝術品被心儀的藏家買走,可他記憶深刻的,偏偏是這樣一場與奢華無關的慈善拍賣。
賀立彬:今年的四月份,在釣魚臺國賓館,我們搞慈善拍賣排行榜。在那個晚宴上,當時拍一個叫“夜之魅”的鉆石筆,這件東西原來在國貿天階那邊,它當時標了一個200萬、300萬吧,然后人家捐獻出來了。當時我們在晚宴拍,拍的是5800萬,拍賣師真正用那小錘把一些東西變現,我覺得,那個時候是真正體現一個拍賣師的水平問題。
那個時候你去敲那個數字,真是一分錢是一分錢,4萬塊錢、5萬塊錢就可以修建一塊操場,你可以給孩子提供籃球、足球,你覺得特真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