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副會長孟海東作客世界藝術品投資論壇:10年后當代藝術交易將達5000億
整理/鄧若楠 攝影/胡軍 設計/劉冰
在巨大的市場機遇面前,冷靜地思考當代藝術的長遠發展,一個以低盈利、長期收藏和學術贊助為基本內容的基金會體系較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純粹商業資本投資體系,更有利于當代藝術的良性發展。
中國當代藝術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其鮮明的特點是:以其告別文革及要求實施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意識形態使命而著稱。
藝術家對向社會大眾和官方推廣自己的前衛藝術作品和文化觀念持積極的態度,甚至有某種征服公眾和制度空間的信心和理想。正是這種理想使新藝術的主要活動空間,如報紙雜志、各地多形式的展覽空間和藝術家的群體組織結合成一個整體。藝術家群體往往借助藝術家之外的空間爭取大眾的理解,發宣言、串聯,甚至上街、下鄉。20世紀80年代,《美術》、《中國美術報》、《美術思潮》、《江蘇畫刊》、《畫家》等主要報刊的骨干編輯形成了互相呼應的藝術批評和編輯群體。他們的編輯和組織工作實際上擔當了前衛藝術贊助人的角色,而各地的展覽館、美術館和地方美術家協會的一些“開明官員”對不少前衛藝術活動也起到了支持作用。
第二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0年之前。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逐漸失去了前一階段表現出來的干預社會的熱情,各種“地下”空間隨之出現。這些空間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由前一階段中體制外的“盲流”藝術家群體,也就是現在被稱為“草根藝術家”的群體,自發形成的“畫家村”;另外一種則是由“八五美術運動”時期的觀念藝術發展而來的“公寓藝術”。
“畫家村”主要是藝術家的聚居區,比較典型的有北京的圓明園、宋莊、798廠,上海的“莫干山藝術工作室”、“泰康路藝術區”等。這種職業藝術家聚集的畫家村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創作基地,而畫家村中生產出的藝術品都成為商品市場上的流通物。
“公寓藝術”主要是藝術家由于生活、創作經費等方面的困難,只能在自己或他人的居室內創作一些供圈內少數人看的裝置、行為藝術,甚至是紙上的方案藝術。由于這種非公共展覽空間的活動大多數發生在藝術家家里或朋友的家里,因此被稱為“公寓藝術”。
在此階段非常重要的是,一些駐華使館的外交官們開始與中國的藝術家們進行接觸,拉開了海外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序幕。
第三個階段:從21世紀初至今。其特征仍在演化中尚不鮮明,市場逐漸擴大,或許正在導向一種消費主義。
從2000年起,中國當代藝術的活動空間獲得多維拓展,官辦美術館、商業畫廊、私人美術館如雨后春筍,其中都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品的身影。2000年、2002年、2004年連續三屆“上海雙年展”,2002年“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以及2004年第一次由中國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等,都在國內外引起了反響。
國際重要的雙年展,如威尼斯雙年展和圣保羅雙年展也開始設立中國國家館,并由國家文化部主持聘請策展人組織展覽。還有國家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如“中德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也將昔日的“前衛藝術”作為主體或者“實驗探索”的主體。
這種現象與中國新一代政府官員對當代藝術的開明和理解有關,也與中國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文化進一步多元化、國家自信力不斷提升有關。
中國當代藝術交易金額10年內攀升至5000億元
最近有很多私人銀行財富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個人凈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高端消費人群已經達到33萬人以上。5年內,這個人群可能會超過100萬。33萬人里,可能有5%—11%偶爾會買1—2件投資作品,未來5年到10年這個人群增長到100萬時,這個比例會達到5%—10%。
人性丑陋的一面是市場動力。中國財富人群經過快速致富,已經經過了幾個財富攀比的浪潮,從買車、買豪宅到買游艇、私人飛機。再過5年,高端人群攀比就不能以這些為炫耀資本,可能會炫耀品味,下一個財富攀比浪潮將是藝術品,這在中國藝術市場是最可期待的熱點。
機構收藏也將驅動中國當代藝術品投資的發展,可能帶來集團性投資和消費浪潮。按照人口基數來算,中國現有的美術館規模跟歐美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自2003年,中國出現了美術館建立的浪潮,這個差距在縮小。比如宋莊出現了中國第一個村一級的美術館。但空間蓋好了,收藏品尚顯不足。收藏浪潮不久將至。
藝術品理財服務和金融工具化的市場發展非常可期。在歐美,藝術品作為資產抵押可以拿到50%或者50%以上的貸款,但在中國現在是零。我相信中國一定有這樣的需求,而且5到10年內這種需求可能成立。當藝術品具有資產性質,會帶來一個全民化投資浪潮。政府對藝術捐贈和收藏的稅收優惠政策,可能引發相關的社會熱情。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政府逐漸對公共藝術的熱情和認同,這樣會帶來一種國家需求。
據最新數據,2009年下半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油畫和當代藝術成交額為17.57億人民幣,2010年上半年,油畫和當代藝術成交額達到40.24億人民幣,占藝術品市場總額的11.54%。有預測到2020年,中國當代藝術交易金額將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這表達了市場對藝術品投資潛力和巨大的機遇的美好愿景。
在巨大的市場機遇面前,冷靜地思考當代藝術的長遠發展,一個以低盈利、長期收藏和學術贊助為基本內容的基金會體系較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純粹商業資本投資體系,應該更有利于當代藝術的良性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