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頭戲,武漢藝術品市場出現一些新的動態:長江文藝會所、21度、百家藝術空間等藝術品私人會所猶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與此同時,大量私營企業主也扎堆進入藏界,不僅頻繁出入拍賣會,更直接一擲千金開設古玩市場。
“瘋狂”、“火爆”等詞都不足以形容眼下的藝術品市場。盛世之下,迅猛發展的“收藏經濟”在民間也已經長大為一棵參天大樹。
武漢民間資本開始以極大的激情走進收藏領域,據保守估計有數億元之多,成為推動藏市升溫的主力軍之一。
投資者認為,隨著我國民間收藏文化的逐步升溫,預計“收藏經濟”在未來將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產值不可估量。
收藏市場上演“戰國七雄”
一年之內,武漢三鎮的古玩收藏交易類市場突然增多了3家。據了解,這三家市場的大股東均為私營企業老板,一次性投資數千億元,打造一個又一個古玩城。
此前,武漢的收藏市場還是“三國鼎立”——香港路文物市場、崇仁路武漢收藏品市場和徐東古玩城。今年10月,漢口一家新的古玩市場試營業,其定位與郵幣卡為主的崇仁路收藏品市場有差異,珠寶、瓷器、書畫、雜項等是其主要經營范圍。
據其股東鄭靖介紹,該古玩城面積近1萬平方米,三個股東一次性投資了8000萬,市場不僅是交易平臺,更是藝術品經營公司,既收購藏品,也舉辦拍賣會。“如果僅是交易平臺,那一年也就收幾百萬租金,實際上只是投資商鋪。但我們更想真正進入藝術品投資,擴大贏利點。”鄭靖介紹,目前租售的商戶已有180多戶。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武昌一藝術城就搶先開業,其投資人方宏星是武漢一機械工廠的老總,3年前花巨資買下該地辦工廠,后來又花了2000萬元把工廠改造成藝術城。
該藝術城內瓷器、書畫、雜項、錢幣、紅木、蘇繡等樣樣兼備。為吸引商戶,市場對所有商戶不收物業管理費和公攤費,一些門面的房租也低至每平方米30多元。
“我看中的是收藏市場的長期收益。”方宏星坦言,比起辦工廠,投資藝術城效益更慢,利潤也較低,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藝術品市場火爆是遲早的事。“如今有錢的人,都想玩點高雅,沾沾文化味。”
此外,黃石路的一家古玩交易市場即將開業,作為后來者,投資方為搶奪商戶,吸引人氣,開出每平方米租金僅20元的條件。幾位投資人稱,空前激烈的競爭將是江城收藏市場此后數年的主旋律。
古玩會所玩的就是隱秘
不知何時起,武漢三鎮的小巷里,出現一些“文藝會所”、“藝術品俱樂部”等招牌,它們大多比較隱秘,而且并不是對所有人開放。
上周,記者在朋友的帶領下,走進了一文藝會所。據老板鄭家鵬介紹,會所于今年年初成立,僅限于會員之間交流、品鑒,而圈外人只有經會員介紹才能進來。“圈內人喝喝茶,看看瓷器,各抒己見,有看中的就私下成交,會所收取10%的傭金。”——這就是藝術品會所的經營模式。“目前會員僅十幾位,基本上都是武漢市小有名氣的藏家,手上都有幾件‘寶貝’。”鄭家鵬稱,藝術品貴在鑒賞、把玩,選擇開藝術品會所,就是看中這種沙龍式經營理念,它比市場小,比市場隱秘,也比市場更隨意。
據了解,鄭家鵬以前是現代電梯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老總,在他的生意朋友圈內,有不少建筑商、開發商都紛紛進入收藏業,其中有三位朋友也在籌備古玩會所。“他們也認為,除了房子外,最好的投資品種莫過于藝術品。”鄭總稱,按國際通行的說法,一個國家藝術品市場的啟動條件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 1000-2000美元,而我國沿海地區和內地一些發達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已達到這一水平,收藏文化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能量。
另外,一些藏家開始建一些私人古玩會所,有的與茶廳、咖啡廳結合,注重環境和格調;而有的則注重隱秘性,成交活躍。
專門收藏瓷器的胡呂宏,進入收藏業已十余年。他籌備已久的藝術品會所即將開張。“在參觀中欣賞,在欣賞中品茶,在品茶中切磋,在切磋中把玩,‘玩’的就是高雅。”胡呂宏認為,不久后,私人會所將趕超傳統的古玩市場,成為藝術品第二大民間交易平臺。
拍賣會高燒蔓延至三鎮
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如此高的投資回報令不少富豪競折腰。
北京拍賣會近乎瘋狂的行情蔓延至武漢。11月21日的中信拍賣會,總成交超過3106萬元,創下湖北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最高紀錄。“這樣的成績已相當不錯,是去年成交額的三倍。”武漢市古玩商會會長劉犇坦言,去年中信拍賣的成交額才1100萬。
在上周日結束的誠信拍賣會上,邵聲朗的《銀河落九天》以15.4萬元成交(加10%的傭金),創下其個人作品在湖北成交紀錄的新高,相當于每平方尺1萬元,去年他的作品價格僅為5000元/平方尺。
究竟是誰在追捧藝術品?中信、誠信拍賣公司透露,今年場上頻頻舉牌,出手迅速,不惜血本拿下“細路貨”的多是本地一些私營老板。他們口袋里“不差錢”,但苦于缺少投資渠道,無論是古陶瓷、字畫,還是玉器,只要有增值空間,他們就愿意出手。而且,在拍臺下,他們的收購量也不少。
這些私營老板已成了拍賣場的主力。誠信拍賣會上157號買家就是其中一位,人稱李總,是武漢某高新技術科技公司的老板。他出手迅速,直接喊價。整場拍賣會,他幾乎要把1/3的拍品納入囊中,據透露,他每年投入藏市的資金有數千萬之多。“今年湖北省拍賣的總成交額估計能突破1.3億元。”湖北省拍賣協會會長鄭祖橋表示,收藏既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經濟現象,既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帶動了拍賣、物流和會展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湖北省的藝術品市場正在起步階段,市場上也還存在不少亂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比如剛剛培育起來的湖北本土書畫作品市場就開始出現仿品,一些名畫家的后代或學生大量仿制,落款后就流入市場,嚴重打擊市場的積極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