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貴州侗家村寨》紙本彩墨。
【博寶藝術網訊】博寶藝術網記者小波現場報道 2010匡時五周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油畫雕塑專場” 中由吳冠中大師創作的《貴州侗家村寨》一畫以300萬人民幣開拍,現場競拍氣氛十分火爆,出價頻頻驚爆現場,媒體的的焦點落在幾位現場競價的競拍者,經過現場拍者的激烈競拍,最終以1680萬的高價成交,拍賣師落錘之刻,現場響起了陣陣掌聲。
簽名:八十年代初作貴州侗家村寨,吳冠中追記,一九九二年。 鈐?。簠枪谥杏?、八十年代 展覽:“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全球華人珍藏作品展” 保利博物館 2010年8月 來源:印度尼西亞私人收藏 1970年代中期開始,吳冠中在油畫創作的同時開始了水墨畫的探索,從而得以突破單以油畫表現中國式審美意境的瓶頸。他說:“我的水墨畫大致有三種創作方法,一是用筆墨直接對景寫生,二是根據寫生的油畫移植,三是參照速寫素描稿發展。往往,那失敗了的油畫移植成水墨后,效果反而好多了。但有時候,水墨無能,又需靠油彩來解決。我搶了數十年油畫這副板斧,仍感到太受客觀對象的局限和約束,還不能得心應手,改用水墨時,有很多方面比較更自由更舒暢。”在實踐中,吳冠中突破了傳統水墨的窠臼,將油畫在體面、色彩、造型方面的表現力融入水墨的畫面,與水墨的點、線巧妙結合,創作出既具有中國氣派和風韻,又帶有強烈現代意味的水墨畫新面貌,不僅為二十世紀后期的中國畫壇注入了一派生機與活力,也為傳統中國畫的現代轉型與發展創造性地提供了全新的風格與樣式。
1980年代是吳冠中水墨創作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年,他自己是這樣評價這個階段的創作的:“到八十年代水墨成了我創作的主要手段,數量和質量頗有壓倒油畫之趨勢……四十余年的油畫功力倒做了水墨畫的墊腳石”。 山水是吳冠中創作的重要內容。他所作的山水,并非要表現自然的表象,他要抓住的是其中的精神與氣韻。象不象不是關鍵,而是要在似是而非中去體味藝術創造的形式之美。吳冠中的水墨山水,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畫了,盡管他使用的是水墨畫的材料,畫面里也講究筆墨線條的運用,然而在構圖與布局上,他引入了現代的形式觀念,這一點與傳統山水畫有很大區別。但是,他在創作中又追求詩情畫意,重視畫面意境和氣韻的生動,這又是中國傳統山水畫所珍視的。 從畫面上看,樹木和民居是《1982侗家村寨》觀照的主體。侗家村寨地處貴州的原始森林,而貴州始終是吳老寫生最常踏足的省份之一。
“我好深山老林、原始森林,也多次冒著艱險進入這些林子寫生過。……這回到了貴州,也還要找原始森林。同志們介紹我到了雷公山。……我不是徐霞客,我的目的是作畫,千里迢迢而來,為的想捕捉粗獷原始之美;雖天天落雨,還是要畫,用雨傘扎在畫架上,用大塊塑料薄膜張掛在樹枝間聊作帳篷,卻不理想。”(摘自吳冠中在《貴州山叢尋畫》) 1982年的吳冠中,曾到貴州雷公山、錦屏、清水江等各地寫生,一路啃冷饅頭,喝冷水,費勁千辛萬苦,進貴州深山尋畫,功夫不負有心人,貴州山區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壯美的民俗風情讓畫家激動不已,創作了不少精彩的寫生作品。吳冠中曾引用過王安石的話:“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侗家村寨中這片蔥蘢的森林,表達的不僅僅是藝術家本人對自然特色的,更真是記錄了吳在歷經困難后完成創作的濃烈欣喜。 畫面中的侗家村寨,宛若世外桃源,點綴在密林間,寧靜幽隱而又交通相連,房屋疏落有致卻又綿延不絕。畫中依稀可見勤勞的侗家人在勞作,他們鮮艷的服裝是畫面中跳躍的亮點,與遠處的山脈、近處的樹林形成動靜相宜、冷暖相稱的和諧畫面。在這幅畫上樹木、江水、云山的表現依然具有傳統中國畫的神韻和意境,而色彩與人物又帶有西畫的跳躍與秩序。
《貴州侗家村寨》一畫作創作于1982年,1992年吳冠中先生追記補款之后,在韓國國家美術館同李可染、白雪石等先生畫作一同展出,后由印度尼西亞重要藏家收藏此畫十八年,今年參加北京舉辦的“風箏不斷線——吳冠中作品珍藏展”始得與國內觀眾見面。( 博寶藝術網記者小波現場報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