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TEFAF報告是藝術市場經濟專家克萊爾·麥克安德魯博士觀察分析2008年至2009年全球經濟動蕩形勢后完成的報告。麥克安德魯博士不僅大量運用統計數據,還對藝術商和收藏家作出分析。她得出結論,盡管藝術市場的部分環節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但其他部分遠比預期樂觀。較之2007年的繁榮,2009年的整體交易額大幅下跌,然而它仍舊超過2006 年以前任何一年的藝術市場情況。本篇譯文節選自麥克安德魯博士TEFAF報告“今天的全球藝術市場”“聚焦國家”“經濟沖擊”等章節。
一、今天的全球藝術市場 2008 年,全球藝術市場中美術和裝飾藝術的交易總額為422億歐元,比2007 年頂峰時期的481 億歐元下跌了12%。2009 年,由于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到藝術市場的一些環節,交易額進一步下滑26%,僅為313億歐元。2007年到2009年的下跌是藝術市場1990年早期衰退之后最大的一次縮水。然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即便是2009年,藝術交易額仍遠超出2006 年以前任何一年的藝術品交易記錄。
全球藝術品銷售劃分為拍賣行和藝術商兩塊,二者分別占有藝術市場45% 和55% 的份額。2006 年以來,藝術商所占份額略有增加,然而在不同國家和部門之間,這種增加各自有別。保守估計,2008 年,至少有40萬宗美術和裝飾藝術交易直接在藝術市場中進行,而全球交易總計約4400 萬宗。
2008 年,50% 的交易發生在歐盟國家,其總額達到207 億歐元,較之2006 年192 億歐元的市場總額增長了6 個百分點。2009 年,歐盟國家仍舊保持其市場占有比例,盡管銷售額下降至158 億歐元。英國繼續主導歐盟市場,2008 年占有主要份額達69%,在2006 年的基礎上增加了近6 個百分點。美國近幾年繼續主導全球藝術市場,然而作為受經濟危機影響最深重的國家,其藝術市場也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以歐元價值衡量,它的全球市場占有額在2006 年至2008 年間下跌了11 個百分點,接近35% 的水平,而英國則在同一時期從27% 上升至34%。
美術市場是近幾年來藝術市場繁榮的驅動力。它的主要價值取決于在拍賣市場上被售出的大量價值不菲的作品:在美術作品拍賣市場,超過1 百萬歐元的作品數量2008 年為1064 件,略少于 2007 年的1254 件,但仍遠超過2006 年的810件。然而,美術作品仍舊成為市場衰退的一個主要部分,2009 年,在主要拍賣行的交易中,美術作品的成交量下滑了至少5%。全球藝術市場在2003 年至2007 年間明顯增長,尤其在2007 年達到頂峰——市場總額估計達到481億歐元,成為最高紀錄。美術市場則成為這個時期擴張的關鍵推動力,美術中的一些門類在價值上驚人增長,包括當代藝術、印象主義和現代藝術作品。尤其是當代藝術的增長出人意料,成為主要拍賣行如佳士得和蘇富比2007 年拍賣中最主要的藝術門類。
在連續四年的高速膨脹后,由于全球財政危機和經濟衰弱慢慢滲透進一些環節,藝術市場在2008 年后期經歷了整體轉變。而美術市場,如同它是膨脹階段的主要部分,也成為2008年導致藝術市場萎縮的主要因素,這個環節的拍賣較之2 0 0 7 年下降了 20%。衰退集中在2008 年的最后一個季度,美術、裝飾藝術和古董的全球交易下滑到422 億歐元水平以下,尤其是當代藝術下滑尤其明顯。
2008 年底拍賣市場與前一年相比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高比例的作品被買進或流拍,某種程度反映出買家的謹慎。2008 年底美術品拍賣的平均買進率接近45%,與去年同期相比超出兩倍,反映出最后一個季度國際銀行危機對藝術市場的突然影響。
在2007 年、2008 年分別增長1%、6% 之后,歐盟國家的藝術交易在2009 年跌幅達24%。這種情況在美國也十分明顯,2008 年下降19%,2009 年則估計跌幅超過35%。 2009 年總交易額繼續下滑,藝術商交易估計下降21%,而拍賣行則是32%。該年的估算則認為總交易額將下降26%,降至313 億歐元。交易量的銳減也是戲劇性的:從近360 萬宗的高點降至 200 萬宗,跌幅達1/3 強。
盡管2008 年和2009 年價格的銳減代表1991年衰退以來最劇烈的一次下跌,然而,需著重指出的是,快速衰退的原因部分是由于2007 年達到的峰值。不能不說,2009 年交易水平較之2006 年以前的任何一年都要高。同時,甚至在2009年整體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某些環節和國家的藝術市場仍舊迎來高點,如法國的伊夫·圣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和皮埃爾·貝爾熱(Pierre Bergé)拍賣行,英國12月份的傳統大師經典拍賣和香港、北京火熱的秋季交易。同時,有跡象表明,歐洲藝術市場正在緩慢反彈。中國藝術市場仍舊看漲,對全球性衰退具有相應的免疫力,而且由于日益增長的富裕的國內市場,需求也在擴大。
2010的中國藝術市場將由于經濟的持續發展而相應地擴大需求。在傳統藝術市場,由于拍賣行高價拍出的高質量的藝術品,拐點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阿爾貝托·賈柯梅蒂《行走的人1》在蘇富比2 月拍賣里以6500 萬法郎(7500 萬歐元)的高價售出,刷新了拍賣價格記錄。很明顯,作品處于買方市場,買家仍舊傾向于購買價值最優的作品。
二、聚焦國家:中國
中國藝術市場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2008 年交易總額達38 億歐元,以9% 的份額成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盡管總體交易額較之2007 年下降了17%,但中國藝術市場在全球市場衰退的情況下逆勢而行,在2009 年增長了12%,全球占有份額則達到14%,總計42 億歐元。應該說,中國藝術市場深受中國經濟開發和發展的影響。從 1970 年代到1992 年,中國嘗試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多種手段。這些手段大部分集中于價格改革,即價格不再由生產成本決定,而由供需關系決定。1992 年,中共第14 屆全會正式作出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決定,焦點最初集中在所有權和公司法上,以保證企業的權利和義務。2000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中國商業發展的真正開始,它同時帶來了中國生意的海外擴張和外國企業進駐中國。
藝術市場也經歷了相似的幾個階段。最初是1990年代,由于中國大陸不存在商業性的藝術市場,此時的市場主要由香港決定。整個1990 年代,大陸市場緩慢開放并變得活躍,但買家主要為國外收藏家。在此期間,呈現的交易形式多為國內收藏家把作品售賣給國外收藏家。但這幾年情況有所轉變,大陸本土買家的人數越來越多。 2008 年,拍賣市場總額達19 億歐元,略低于中國當代藝術交易達到其頂峰的2007 年。但2009 年反彈跡象十分明顯,成為藝術市場歷史上最好的年份,總交易額達24 億歐元。
下圖顯示,2004 年至2009 年藝術市場漲幅超過200%。許多作品在同一時期上漲了38%,反映出總體交易額的增長取決于價格的上升。
同一時期,美術和裝飾藝術的平均價格從7600 歐元增至 16600 歐元,增幅達118%。2009 年,美術(包括水墨畫、書法、油畫和當代藝術)占有60% 的市場份額,對市場有決定作用。它的最高值出現在2005 年,那時它的占有率達75%,2007 年由于當代藝術市場開始收縮,其占有率降低至54%。中國拍賣市場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拍賣中存在大量的買進行為。其平均比率在2008 年為49%,盡管2009 年跌至41%,中國拍賣市場仍舊在2004 年至2009 年6 年間保持了43% 的平均值。
在中國,數以千計的拍賣師活躍于香港和中國大陸,目前專門進行藝術和古董拍賣的拍賣行在中國大陸多達245 家,而香港則有約55 家。這個數量近年來仍在波動,2008 年,中國大陸有260 家拍賣行,2009 年又新添了25 家,考慮到相當一部分執照被吊銷,其總數為245 家。中國嘉德拍賣行是中國大陸首屈一指的拍賣行。公司成立于1993年,總部設立于北京。從2002 年起,拍賣行交易額的增長超過550%,平均價格則超過230%。蘇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的拍賣同樣成績可觀。不過,中國拍賣市場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拍賣中的偽造和造假行為。1996 年中國拍賣法留下了一個漏洞,那就是拍賣行對那些沒有經過權威認證的藝術品不承擔責任。建立認證體制的呼聲越來越高,來自文化部的壓力也日漸增長,以保證買家的利益。
香港曾經主導中國藝術交易,但這種狀況正在改變。2008 年,香港拍賣總額達43%,而北京緊隨其后,達40%。除了國內市場,中國當代藝術的海外市場也十分興盛。中國藏家對中國藝術的需求影響到國際拍賣行情。以2000 年為例,由蘇富比和佳士得舉辦的中國藝術品交易50% 在香港完成, 50% 在倫敦和紐約等其他地方完成。但從2005 年開始,香港則占有超過70% 的份額。2009 年,佳士得和蘇富比的中國藝術品交易高達75% 在香港進行,僅有25% 在紐約、倫敦和巴黎等中心進行。
另一個在近年來引起國際關注的是中國當代藝術。在2007 年的高點上,這個環節占據了全球當代藝術拍賣24%的份額。此后,它則下降至17%。然而,中國當代藝術2002 年的全球份額還不到2%,如今則是第三大全球當代藝術市場。從2003 年到 2008 年底,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增長了超過200 倍,而平均價格則上漲了300%。其價格最高點出現在2008 年的1 月份和2 月份,從2004 年開始到那時為止,市場增長了1500%。據中國政府預測,2009 年的人均GDP 將在3600 美元左右,并在2020 年達到10000 美元,此時,中國中產階級將形成,城市人口達到至少60%。所有這些數據都顯示需求在擴大,藝術市場也將在期待中進入更穩定增長的時期。
三、結論前幾次經濟危機的經驗告訴人們,經濟的衰退對工業、地域和人民產生的是不平衡的影響。對于國家而言,知識密集型產業較之其他經濟實體會更少受到影響,其中有些還會增長。很明顯的是,藝術交易是由大量小型卻知識密集的公司組成,他們雇傭高學歷的人才,而市場則不光能夠自給自足,還會帶動一系列的附屬產業。拍賣行、藝術商、博物館、展覽和藝術博覽會以及其他與藝術相關的產業則必將成為世界上主要城市文化發展的目標和終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