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瑞,著名雕塑家,現任中國美院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浙江館總設計師。
秋日的午后,暖暖陽光照進楊奇瑞院長的辦公室。辦公室整齊有致,頗有設計的放置著十幾件雕塑作品,其中以毛澤東的肖像作品居多。
楊奇瑞雕塑家出身,早年接受了良好的雕塑專業教育,并涉獵了大量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及書籍,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使他不再固守西方藝術造型。他在國外游學時,系統的研究了現、當代藝術。多元化,深層次的知識構架,奠定了楊奇瑞教授作品語言的國際化。
楊奇瑞教授有著那一代人對毛澤東固有的情結,但是他對毛澤東卻有著自身的詮釋。初次邂逅楊奇瑞的那天,就被他身上由骨子里發出的才華所震懾,那是舉手投足之間無法掩飾的藝術氣質,但是又如此的和藹可親。“見字如見人”,品楊奇瑞的作品如跋涉萬水千山、崇山峻嶺后的泰然處之,楊奇瑞豁達的胸懷和獨到的生活態度,在溫文爾雅的話語中,觸動著當今浮躁人群的心靈。毫不意外,作品《根本大法》獲得浙江歷史文化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金獎。
作品《根本大法》,詣在從厚重的歷史回顧中,重新塑造毛澤東的形象。1954年,毛澤東率領憲法起草小組杭州市北山街84號起草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那個江山初定的大背景下,毛澤東六十歲出頭,意氣風發。他常常研究國外憲法以及我國古代的法典,以確保新中國的憲法適合中國的國情。
楊奇瑞不拘泥于領袖人物造型的塑造,更注重領袖精神的體現。毛澤東身形舒展的坐在大沙發上,雙手展開于沙發臂,胸襟開闊,眼睛看著書卻眺望的更遠。楊奇瑞說:“我總想把他的坐姿做得高一點,所以選擇一個大的沙發,使他的手能夠自然地抬起來。坐著的毛澤東的胸懷就被打開了,領袖的開闊大氣直面而來。”在楊奇瑞的眼中,毛澤東有功過,但是,他最想表現的是毛澤東人文思想的一面,表現毛澤東所飽含的中國文化氣質,他指點江山、思緒浩淼的智慧及風度。
楊奇瑞教授在接受我們采訪的短短一個下午,不時有電視臺或電臺的記者專程趕來采訪,作為上海世博會浙江館總設計師,雕塑作為他創作的基礎,而學科交叉、基于科技之上的藝術表現形式卻是他現階段的興趣所在。楊奇瑞教授眼中浙江館的設計與回遷,不僅僅有對藝術高境界的追求,更具有豐富的邏輯性思辨。他眼睛靈動,一幕幕浙江館內的造型仿佛浮現在他的眼前,生動而詳實的在我們面前展開一幅美輪美奐的浙江畫卷。
聆聽楊奇瑞教授解說浙江省的發展變化,別具藝術氣息。標志性的文化視覺形象在他的手中舊貌換新顏,不僅僅穿上了高科技的外衣,連古代文化也做的時尚、新潮、吸引各類游客的眼球,浙江省輕松、宜居、綠色、環保的形象深入人心。在設計上,楊奇瑞格外的挑剔,每個細節都力求完美。楊奇瑞說 “要使觀眾們在世博浙江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感到既熟悉又意外,就必須用最新的藝術形式和領先的設計理念,將其打造成為人們最愛看的文化品牌。而在這場藝術的盛宴中,竹和碗是他在浙江館設計中,心思花得最多的兩大細節。
竹的高風亮節歷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頌,挺拔,傲然,當代氣質,代表綠色浙江,生態浙江。另外,竹子還是精致的象征,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竹子來比喻人格,比喻人的精神,它生生不息,茁壯成長,君子氣質,也是浙江人精神的體現。然而,他將竹換了材料,注入現代科技,由內而外發光,空靈通透,竹林在綠色與無色之間變幻千種顏色,自然又時尚。老百姓取名為——竹立方,外方內圓,這是給人第一印象的浙江。
碗,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但在楊奇瑞眼里,再平凡也有不平凡的地方。“碗”,有容乃大,歷史悠遠。它承載歷史、承載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對碗有著本能的親切感。“碗”是國際語言,被大家所熟知,為世界所共有。碗里裝“水”,“水”是浙江水的總和。浙江是山水城市,八源匯流:錢塘江、烏江、甬江、靈江、甌江、笤溪、婺江、飛云江,養育了浙江省;五水共導,江河湖海溪,象征著滋養浙江的源頭活水。
碗的材質,也曾讓楊奇瑞再三斟酌。初始,他首選七千年前出土的陶碗,但是,實踐中發現,陶碗過于陳舊,不夠吉利,也不夠代表典雅浙江。中國—“China”,“china”——瓷器,青瓷作為瓷器中的代表,也是浙江瓷器文化和典雅浙江、品質生活的代表。浙江出土的五代時期、唐代和宋代的蓮花碗,造型優美,色澤溫潤,體現浙江人的品質生活由來以久,不僅僅把它當作吃飯用具,更有文化追求、品質追求、審美追求,所以浙江館展示的核心定位為青瓷蓮花碗。
碗中演繹《浙江十章》描述了浙江的過去、現在、今天,關于城市的、家園的,人類棲居古往今來的歷史。 “浙江十章”以“河姆曙光”開篇,講述這片土地上最早的人類智慧。
一碗水面平靜,湛藍,一尊巨大的 “雙鳳朝陽”紋象牙雕刻造型突然破水而出,造型沒入水中的剎那,雙鳳眼睛突然亮起,重獲新生,飛離鳥巢,頃刻間,湛藍的水面幻化為火海,雙鳳在火海里盤旋,飛上碗壁,沒入碗沿——鳳凰涅槃,生生不息,百折不撓,代表遠古浙江精神。在碗內驚天動地的同時,碗壁正在演繹浙江古人建造家園的智慧。第二章良渚筑城、第三章 詩畫江南 、第四章 西湖四季、 第五章 天下糧倉、 第六章 和諧城鄉、 第七章 浙江時刻 、第八章 跨海天路 、第九章 錢江大潮 、第十章 茶香悠遠。一碗清茶,茶香隱約若現,江南的小雨霏霏,淋濕衣襟。激情起伏的《浙江十章》,桃紅柳綠的江南印象,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江南。
浙江館在上海世博會開幕的前三天就在網絡上擁有幾十萬的點擊量,網上好評如潮;18本厚厚的浙江館留言冊,每一個浙江館游客的親筆留言,成為浙江館的珍藏;世博會網上風云榜,浙江館名列前茅,被譽為中國館里的沙特館。浙江館的成功,也促使了它會回遷到杭州。因為當初世博會浙江館的設計受到展示空間和時間的局限,倘若浙江館回遷,便要考慮其長久性和藝術的再升華。楊奇瑞從世博會剛開始就在考慮回遷的設計,一直思索,2010年的創意水平究竟能維持多久?怎么樣才能過十年八年還不過時?哪些創意需要改變或者完善?戶外的浙江館要經過怎么樣的技術改善才能保證機械的穩定性?……他堅信,這些問題會一一得到解決,并且,浙江館的藝術展示水平會提升至少兩三個臺階。
浙江館的設計跨界,跨領域,是影像、裝置、科技等綜合學科藝術的大糅合。楊奇瑞引領國際的設計理念和智慧,將跨界,跨領域的技術與藝術完美的結合。無論尊卑、婦儒、文野、中外、雅俗都能產生心靈碰撞。如此既豐富又多層次的挑戰,讓楊奇瑞頗為激動的同時也自豪于成功后的喜悅。
楊奇瑞對雕塑專業有很深的見地,建議學習雕塑,首先要清楚自己所希望走的路,是古典的,現代的,小眾的,還是大眾的等等。很顯然,楊奇瑞已經選擇了他的道路:成為具有公共藝術創作能力的綜合藝術家,并且,楊奇瑞已經成為在這一領域自由舞蹈的先行者。在他的舞步所到之處,城市生活環境因其而變的更加富有文化、歷史底蘊。城市的創造性、時代性、人文性,和藝術性都被賦予了靈動的生命。
我們在楊奇瑞教授的工作室里看到他的新作《夜讀中的毛澤東》,盡管還是不大的創作稿,但是栩栩如生,表現的是熟悉,但是不為人所熟知的毛澤東形象。堆滿一大半書籍的大床上,毛澤東在全神貫注的研讀,殫精竭慮,孜孜不倦,腿上的被單如江河山巒,連綿起伏。夜晚,毛澤東不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靜夜中滿懷風雨江山的特殊心境,內心狂風暴雨但氣定神閑。這是對毛澤東形象較為客觀的解讀,是從嚴肅的人文角度來塑造毛澤東的思想和精神狀態。
不管是他的《根本大法》,還是新作《毛澤東夜讀》都是用扎實的藝術功底,獨特的視角去詮釋和解讀完全不一樣的毛澤東,充滿了藝術的內涵,在全國獨樹一幟,深受推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