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地利維也納“神殿”銅鍍金臺鐘

德國“W&H”英式音樂壁爐鐘
廣州嘉德“2010冬季拍賣會藝術品精華展”11月20~29日在廣州東湖路125號嘉德文化藝術中心舉行。作為將于12月5~8日舉行的冬季大拍的前奏展之一,此次的展品集合了瓷器、玉器、犀角、牙雕、紫砂、歐洲古董自鳴鐘等各個門類。其中,在中國內地拍賣會上首次舉行的歐洲古董鐘專場,在展現我國清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歷程的同時,呈現作為現代文明基礎之一的“時間意識”的進化過程。
核心拍品精絕度可比故宮藏品
作為中國內地首個歐洲古董自鳴鐘拍賣專場,廣州嘉德甄選了來自歐洲18~19世紀名廠名家制作的古董自鳴鐘,其中“德國‘W&H’英式音樂壁爐鐘”, 是德國“W&H” 公司專為英國市場制作的一款壁爐鐘,質量精良,橡木立體浮雕繁復細致;又如英國“詹姆斯(Jamesy)”落地鐘,是落地鐘全盛時期的經典樣式,該鐘采用的是制作過程異常復雜的“8個月機芯”, 其精絕度可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手寫毛筆字人鐘”媲美;還有奧地利維也納“神殿”銅鍍金臺鐘,融合“臺鐘”、“固體氣壓計”、“珍寶盒”于一身,其設計制作皆是上乘。
“鐘表在清朝康乾時期流行于宮廷,一部分原因在于這些皇帝對西方藝術和科學的好奇心。然而,在封建時期中,鐘表具有一個特殊的地位,它是一個有價值的‘事物’。首先,這些鐘表稀有且昂貴,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所以鐘表代表了某種社會階層,是權力和威望的象征。”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凱瑟琳·帕加尼指出,“直到18世紀,可能因為鐘表的排他性或和皇帝的聯系,鐘表(無論它看起來多么簡單)似乎成為了精英分子的專利品。”
古董鐘收藏迅速升溫潛力巨大
古董鐘的收藏價值在近年越來越得到藏家公認。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推出“日本根津美術館藏清宮御藏鐘表拍賣”專場。15件制作于18、19世紀的座鐘,全部成交,共拍出2.81億港元的天價,成為有史以來最高成交額的一場鐘表拍賣會。在歐美市場,優質的古董鐘平均每年都可升值一成。
專家指出,古董鐘的鑒賞和收藏一看年份,二看產地,三看材質。此外最重要的還要看誰的作品,是仿制還是原創,這當中包含了年份、產地、材質以及其設計的信息。
目前在中國,流傳下來的最多的古董鐘就是廣鐘和蘇鐘。廣鐘是我國清代至民國時期由廣州地區制鐘工匠所造自鳴鐘的總稱,是著名的國產古董鐘,西洋鐘就是在廣州登陸,又從這里走向北京,走向全中國。因此此次廣州嘉德的古董鐘拍賣,也可算是對廣州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一次呼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