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山:我在《抽象藝術三十年》那篇文章里對抽象藝術近三十年發展過程進行了歸納。您是最早從事水墨抽象創作的藝術家之一,曾經創作了一大批氣勢磅礴卻又極其當代精神意味的抽象水墨作品,對這一過程應該是更有體會。
鹿林:是的,由于封閉與保守,我們的藝術一直處于前人創立的以筆墨為中心的一套程式中,或者是單一的為政治服務的所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里,隨著開放的國情,打開了視野,我們開始反思我們的藝術、我們的文化,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了水墨抽象的創作。
楞山:近百年來,我們的文化一直處于要么傳統,要么西化的矛盾中,其根源我認為首先是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上的偏差,其深層次原因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兩宋以來,中國文化的問題,那就是功利與現實,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藝術也是功利的扭曲的。中國早期的抽象繪畫更多是西方抽象繪畫的再造,可是我看您的畫卻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即超越了傳統,又有別于西方抽象主義的作品。
鹿林:我們中國人觀察世界,表達意象是有著淵源的,只是我們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以大觀小式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更容易把握其本質。用簡單代表繁復,用空靈象征具體。這種精神正是許多西方大師畢生所追求的,在我看來這是真正的東方精神。
楞山:從你的畫里,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在精神層面上努力與傳統“文脈”保持著一種血緣關系,講究氣韻生動和虛實對比,在技法上也采取骨法用筆及層層渲染。我覺得您對傳統文人畫的超越,不僅僅是當代語境的轉換,更多的是在審美上的糾正,一改傳統文人畫扭曲,病態的靡弱之風。
鹿林: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傳統中吸取什么,發揚什么是需要智慧的。
楞山:沒錯,我說過我們對傳統首先要有崇敬之心,但這還不夠,同時還要具備懷疑的眼光。我們知道,抽象繪畫一直是處于邊緣的,似乎到今天仍處于邊緣。從圓明園到宋莊這么多年來,您一直堅持抽象水墨的創作沒有跟風波普艷俗,那些曾經拍出天價的東西,甚至不屑一顧,您的信心來自何處?
鹿林:首先一個藝術家應是獨立的,要有自己對藝術的獨立見解。第二,藝術自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那些東西更多是建立在西方標準之下的產物。
楞山:是的,現在大家變得冷靜多了,在反思過去近三十年來的藝術歷程。我認為我們應首先補上現代主義這一課,讓藝術回到藝術本身,從這一點上看,您是一個先知先覺者。對于西方抽象藝術我們的評論家雖然對抽象藝術表現出熱情,但在理論的建構上還有待努力,您是怎樣理解抽象的?
鹿林:現在的主義太多了,一提到抽象更多的是西方理論和標準,我的畫可以是具象的,可以是抽象的,更多的是意象的,不要把自己限制死了,表達什么更重要。我表達的就是世間氣象。
楞山:的確是這樣,目前的理論遠遠滯后于創作,甚至我們對西方抽象主義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您對繪畫材料研究多年,談談您的想法。
鹿林:多年來,我一直尋找適合我表達的材料,最早是用傳統水墨宣紙,后來感覺我要表達的東西受局限,就把宣紙還原成紙漿噴在畫布上,用水墨同時也用油彩,一切為表達服務,我們對水墨這種材料更多的應該從精神層面去理解,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一種材料。
楞山:您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式,畫面中既有豐富的機理,明亮的色彩又有書寫的張力。現在由于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材料,嘗試新材料應該是一種很自然的事,首先心態是開放的,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種材料之上。您作品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和畫面也很貼近,例如《龍脈圖》《洪荒圖》還有《圓融圖》等。
鹿林:給一幅畫起個合適的名字是比較難的,要動番腦子,你給作品編個序號也是個名字,叫《無題》其實也是名字。我給畫起的名字盡可能體現我對畫的感覺以及他相對應得暗喻。也是讓觀眾進入畫面的一個引子。
楞山:現在在思考什么?
鹿林:我一直在思考兩件事,但不是畫畫賺錢,而是畫什么和怎么畫的問題。
楞山:其實也是一件事,是一個藝術家一生都在面對的問題。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您有什么看法?
鹿林:我們目前所謂的觀念藝術,很多人是被誤導的,以至于有人去吃屎或自慰,更多是對于突如其來的開放情形下的條件反射,不是思考的結果,并不能真正地解決當代中國文化的問題。
我認為,人類的高雅審美仍然會繼續存在。我不同意“人人都是藝術家人”那是騙人的烏托邦,我不同意藝術的庸俗化和形而下的活動,“光頭”和“大頭”都是讓人頭大的無智慧,我決不會去那個叫“波普”的地方閑逛。
楞山:其實,目前明顯感到我們的藝術界也逐漸在擺脫西方陰影,和各種“觀念”的先行。走向深沉的哲學思考,以及對生命的終極追問。并沿著這條脈絡繼續尋找具有東方視覺意義的圖像表達。
注:楞山:藝術家,自由撰稿人。路啟慧 整理
水墨·抽象 傳統·現代——鹿林 楞山對話錄
水墨·抽象 傳統·現代——鹿林 楞山對話錄
水墨·抽象 傳統·現代——鹿林 楞山對話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