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某房地產公司投資約兩億打造,集當代美術館、畫廊、影視中心沙龍、影像館、雕塑裝置館、藝術創作公寓、高黎貢文學節詩人寫作坊以及著名企業品牌形象展示區為一體的“滇池創意廣場”,在美麗的滇池湖畔、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內舉行奠基暨開工典禮。云南文藝界近百人參加了活動。藝術家介紹,“滇池創意廣場”建成之后,將是一個“創庫模式”的升級版。美術人可以在這里畫畫,作家詩人可以在這里寫作,觀眾可以在這里免費看展覽……如果這個模式成功,這里又將是昆明另一個高雅藝術的聚散地,它的開建給人留下了無數期待。
模式:“創庫”升級版
“滇池創意廣場”位于西貢碼頭附近,占地面積4780.8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000多平方米。廣場是在葉永青、唐志岡、黃文等藝術家的創意和努力下發起組建的。據創意廣場總裁助理林善文介紹,“滇池創意廣場,是一個面向高端、時尚人群的美術館形式,可以說成是‘創庫’的升級版——這樣的升級,不是搬遷意義上的,而是模式上的升級。‘創庫’的新興模式曾引領當代藝術潮流,而滇池創意廣場則在原來的基礎上,集合了居住、創作、展銷、收藏等,它可能再度引領當代藝術發展的潮流。”
據介紹,“創意廣場”將于明年年底完工,目前已經籌備的項目有:葉永青牽頭打造的“東南亞藝術三年展”;殷曉俊、黃文牽頭打造的“中國影像館”;于堅、文化人虎良燦等人發起創辦“高黎貢文學節詩人寫作坊”以及藝術創作公寓等。
“創意廣場”將會有10余個工作室(工作坊),建成后將會邀請一些知名藝術家進駐,免費獲得項目所需的場地。而以影視和當代藝術文化構建的藝術公寓,將設置60到80間個性化藝術公寓,觀眾到了創意廣場,不僅可以欣賞當代藝術、影像、影片等,酒店式管理的藝術公寓也會面向普通市民體驗住宿或藝術家租住創作。
期待:365天都有免費展覽
據了解,“創意廣場”將免費為葉永青、殷曉俊、于堅等項目牽頭人提供場地,由他們主持或打造對公眾開放的活動和空間。其中,“中國影像館”將主要展覽殷曉俊幾十年來在海內外收集和收藏的六萬多張照片。這一批珍貴、難得的照片十分稀有,如果按照每個月舉辦一個展覽來計算,不同的內容和主題可以排列出十多年,才展覽完一輪。他的收藏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大陸出現照相機以來,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紀錄和見證。
此外,“創意廣場建成后,一年365天,天天會有展出(畫展、雕塑、影像、影視等),其中將有二到三個場館全年免費對公眾開放。”
展望:“創意廣場”能火起來嗎?
1999年,著名藝術家、現任中國當代藝術院藝術總監的葉永青在昆明后新街,創建了昆明的第一個藝術公共社區——“上河會館”;2000年,葉永青與現任油畫協會會長唐志岡發起組建了“創庫”藝術社區。這一“扎堆創作、分享藝術”的生活模式在隨后幾年中備受推崇,并在很多城市興起,比如北京的“798”藝術區、成都的“藍頂藝術區”、重慶的“坦克倉庫”等。
一個城市之所以令人向往,往往不是它的高樓大廈,而是它的文化底蘊。北京因為798和潘家園顯得有韻味,昆明同樣因為曾經有過潘家灣和創庫而備受推崇。那么,滇池創意廣場能像曾經的創庫一樣,為昆明增添一抹靚麗的文化風景嗎?答案令人期待。
藝術家談“創意廣場”
新模式可以產生新機會
葉永青(著名當代藝術家):“東南亞藝術三年展”在籌備、構思當中,它的成形還需要很多支持。昆明一直有很好的藝術傳統,但是現在越來越邊緣化了。但是昆明在地理上占有優勢,可以借助“三年展”這樣的當代藝術模式與周邊連接。我很樂意看到在昆明,有人在文化、藝術方面做新的嘗試。新的模式的產生,會讓昆明有很多與外界可連接的機會。
希望它起到保留歷史的作用
唐志岡(畫家、云南省油畫協會會長):每一次推土機、挖機出現,都讓人反感,它們會摧毀掉歷史;但今天,從“創意廣場”的奠基石落下,推土機、挖機開動,它們將很可能起到保留歷史的作用。
期待昆明變得好玩起來
于堅(著名詩人):我平生第一次參加奠基典禮。每天看電視看新聞,看到有各種奠基典禮,公司、醫院、銀行……但是很少看到文化設施的奠基儀式。昆明現在越來越不好玩了。我很期待“創意廣場”的建成,期待它能讓昆明變得好玩起來。
陳列館必須要靠商業來養活
殷曉俊(云南文化名人、收藏家):建“中國影像館”,是我多年的心愿。我手上的照片數量、豐富性、珍貴性已遠遠超過國家博物館,比如我有1896圓明園未燒前的一系列老照片,還有3萬多張云南的老照片。屆時,可以分期、分季節、分專題進行組合展覽。相信“中國影響館”會在國內比較有影響。至于讓做商業、房地產的人來運營文化產業,它不可能是純粹的文化產業。陳列館的生存是一個問題。它必須要靠商業運作來養活,因此將來會做成什么樣,還無法預測。不過,相信通過摸索和探索,它會做得越來越好。
希望不是打著藝術“幌子”搞純商業開發
阿波(云南青年當代藝術家):云南的青年藝術家在全國都很活躍,很期待云南本地出現一些專業的、有品質的畫廊、美術館、展覽館等藝術機構,能夠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和平臺,也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公益性的參觀和交流場所,這當然是件好事。但如果僅僅只是打著藝術的“幌子”進行純商業開發,對藝術家和藝術的發展都沒有多少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