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0年11月18日“熊秉明先生作品捐贈儀式暨熊秉明作品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隆重召開。熊秉明夫人陸丙安女士專程從法國飛抵北京帶來熊秉明被捐贈的五十一件作品。整場捐贈儀式及研討會過程都充溢著文化藝術界人士對熊老先生的深沉的懷念與敬慕之情。眾多熊老生前的摯友都親臨現場一起回憶他們心中的熊秉明。席間我們采訪到熊先生的老朋友雕塑家孫家缽。
從做熊先生“車夫”結下的緣分
我就是覺得熊先生是大知識分子,絕對是大知識分子,我跟熊先生認識是從給熊先生做車夫開始,上個世紀末他來北京,錢紹武先生去見熊先生,錢先生那個時候剛扔了自行車,我剛剛學開車,所以熊先生不害怕就坐我的車去,然后我就給他看我的藝術,他禮賢下士,沒有把我當成一個下人,比如我后來到香港文學館送東西的時候,沒有地方停車,特笨,不會,他就教我怎么開車,什么時候給油什么的,他特別地親和。
熊先生教我什么是“現代”
后來我也接茬兒向他學習,因為那個時候不懂什么現代,就反過來問他現代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跟我說,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好。他說:“我們那個時候做鋼鐵,那么多,不是因為現在說的就是現代,這個材料就是現代的,不是的,是因為戰后,材料特別需要,才拿來補充,所以用來表達我們的感情”,他是這樣解釋的,西方的現代和咱們的現代不太一樣。后來他特別有心,上美國去回來,就給我這么厚這么大的一個紐約現代藝術館整個的書,讓我知道了現代的歷史,他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到后來教我們多了,我說你到我的畫室去看看,一個小屋里,都是塵土,他盯著我的東西看了有20分鐘,一句話不說,最后說了一句“還要簡”,三個字,就是還得再簡,不能繁瑣。我覺得這個受益終生,我后來理解,他和石濤說的一畫之法是一個道理,所以我特別感謝,我不是說他的意義是什么,我只是說我的感覺。
相關信息:
孫家缽藝術特色
孫家缽是中國雕塑家中不多的,幾乎沒有淌過“裝飾性抽象雕塑”的“水”的藝術家之一。其實他并非不懂抽象。他在1986年就去過約旦,90年代也在巴黎的美院畫室呆過。他是在堅持自己的立場。他的立場即:把握木雕造型上的“似與不似之間”的“度”。正是這個“度”被錢紹武,邵大箴等稱之為“寫意雕塑”(當然,這有點關起門來續寫中國美術史的意思)。
孫家缽創作木雕作品,審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審美中詩學的“比”,“興”方法之上,建立在中國寫意繪畫“似與不似之間”的標準上,建立在福州木雕“開大荒”的方法上。
孫家缽簡介:
(1940.12—)北京人。1959年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畢業后去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漆畫和木雕研究。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研習雕塑,畢業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導師、博士生導師。1986-1987年應邀赴約旦YABMORK大學文學院教授素描、水彩、雕塑、并赴歐洲考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