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國內除北京、上海外,中國當代藝術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即將于本月20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暨收藏家收藏品邀請展,是成都首次舉辦以當代藝術收藏為主題的大型論壇活動。此次年會的舉行也將讓當代藝術的“成都現象”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另外,因為此次邀請展不對外售票,為了滿足藝術愛好者們的觀展需求,主辦方特通過成都商報送出100張展覽門票。今天上午10點~12點,撥打成都商報熱線電話86613333-1的讀者,每人可以獲贈兩張門票,先打先得,送完為止。
人才,老中青三代都給力
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傳統藝術底蘊深厚,與此同時,成都的當代藝術氛圍也毫不遜色。作為當代藝術重鎮,在何多苓、周春芽等前輩藝術家“傳幫帶”的影響下,在屠宏濤、郭偉等中堅力量藝術人才的支持下,“80后”藝術新人迅速崛起。談及成都當代藝術老中青三代人才儲備完備的現狀,業內專家分析道,沒有派系界限,團結協作,是成都當代藝術群體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
成都的當代藝術家頻繁參與海內外各種藝術交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成都藝術家作品的價位也是節節攀高。來自北京的著名評論家賈方舟就評價說,成都當代藝術無論在學術層面和市場層面,在全國都有著深遠影響。當代藝術家們生活在成都,但藝術眼光卻放眼世界,這一特征讓成都當代藝術成為全國特殊的一個群體。
近幾年來,成都各大院校也日益重視當代藝術人才的培養,紛紛開設當代藝術專業,在名家擔任老師下,當代藝術人才在成都有了成長的搖籃。
藏家,眼光好又不差錢
良好的藝術氛圍不僅催生藝術家,更造就了大批具有遠見卓識的收藏家。成都收藏家從去年開始以迅猛之勢,大手筆地收藏著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據業內人士透露,去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特展展出了包括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培力、吳山專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神秘的成都藏家一口氣拿下了展覽中幾乎所有的作品。“單是這一次的收藏經費就應該在億元以上。”該人士嘖嘖驚嘆地說,沒有想到的是,在北京舉行的“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展上,成都藏家再次發力,拿下了展覽中上百幅作品,令業界矚目。
該業內人士為記者分析說:“青睞當代藝術的這批成都藏家既有金融界的才子,又有房地產界的精英,他們經濟實力雄厚,年齡大多在40歲左右,有些人還有留學經歷。他們的集體崛起其實并不是偶然現象。”作為收藏家,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后,精神需求應運而生。房地產、金融等企業界商界的高層人士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有了閑錢后,就選擇既是投資,又能修身養性提升品位的藝術品收藏。周春芽1985年創作的那幅代表作《若爾蓋的春天》便是花落成都藏家。特別的是,成都藏家不僅關注本土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正在收藏全國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和岳敏君中國當代藝術“F4”的作品都有涉及。成都當代藝術藏家大多都有藝術顧問,為其收藏提供專業的意見。目前,國內藝術品似乎無法滿足成都藏家的收藏藝術追求,已經有成都藏家開始關注國際上知名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準備出擊。
市場,畫廊藝術群落百花齊放
大量優秀作品的涌現,又催生了成都藝術品市場多種業態的形成,藝術與市場的良性互動使得成都藝術生態充滿活力。在成都,當代藝術創作欣欣向榮,當代藝術市場勢不可擋地快速發展。成都不僅有成都畫院美術館等高端公益性美術館,還有星羅棋布的私人當代藝術畫廊;而散落于城市各個角落的藝術群落更吸引了眾多藝術家駐扎。多種業態全面發展,助推本土當代藝術的創作和市場空前繁榮,也讓本土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能在全國甚至世界占據一席之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藍頂藝術中心為代表的成都藝術聚落已經成為成都當代藝術的一張名片。自2004年由著名藝術家周春芽、何多苓等藝術家在成都武侯區發起成立了成都第一個藝術區———成都藍頂藝術中心以來,成都先后涌現出濃園、北村、藍頂二號坡地、高地、西村、藝術糧倉7個藝術區。這些藝術聚落成為了當代藝術家創作、交流、展覽的重要根據地,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發展。
氛圍,城市氛圍滋養當代藝術
“成都人愛用‘安逸’一詞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這也是吸引當代藝術家駐扎成都的重要原因。”成都評論家王林說,成都歷史底蘊深厚,為中國傳統藝術生根發芽提供了沃土,而成都追求新知的傳統,又讓人們樂于接觸當代藝術。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反過來又影響了藝術家,使他們的作品糅合了多元藝術元素,成為全國特殊的一個藝術群體。
評論家們認為,成都向來就是各類藝術蓬勃發展的寶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均占有一席之地。無論是傳統的水墨畫家,還是新銳的當代藝術家,都能在成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成都的當代藝術氛圍既不同于杭州極度推崇的細膩,也不同于北京極度推崇的大氣,成都藝術家對當代藝術有一顆平和的欣賞之心,沒有二元對立, 對所有優秀藝術兼容并包。從篆刻到行為藝術、從水墨到當代油畫……幾乎所有的藝術門類,在成都都有頂尖藝術力量存在,這在中國是罕見的。正是這樣的城市氛圍,滋養著本土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