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8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所有關心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人都將聚焦于此——本年度秋拍最重磅的拍品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唐摹本將登上中國嘉德秋拍拍臺。其身價幾何?能否締造新的中國書畫拍賣記錄?令人無限遐想。
無論是名氣、藝術還是身世,《草書平安帖》都較今年春季拍出天價的黃庭堅《砥柱銘》更勝一籌。論名氣,王羲之這位被后世尊為“書圣”的東晉大書法家,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絕對無人能與其比肩。
論藝術,此番現身拍場的《平安帖》,又稱《告姜道帖》,草書,絹本,縱24.5厘米,橫13.8厘米。原帖共九行七十四字,后被裁割,目前所見為前四行的四十一字。筆法圓勁古雅、意致悠閑逸裕,頗合羲之草書法度。眾所周知,王羲之真跡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被當作真跡看待。由于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對它的摹刻年代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也有疑為米芾所摹,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不過,無論唐勾還是宋摹,其珍貴性都不言而喻,堪稱本年度秋拍的扛鼎之作。
需要一說的是,這并非王羲之書法摹本第一次登上拍臺。2007年,一件從日本回流的《妹至帖》唐摹本曾在香港佳士得付拍。拍前業內對此帖期望很高,然而最終卻遺憾流拍。據了解,《妹至帖》一直秘藏于日本民間,不見于中國歷代著錄。對其流傳存疑,是《妹至帖》流拍的最重要原因。
相比較而言,《平安帖》滿紙的鑒藏印不僅述說著它的輝煌史跡,也印證了它流傳有緒的身世。從現存可以確認為真的印跋可知,此帖可能的最早收藏者或為宋內府,而可考的重要早期收藏家應是元代書畫鑒賞家柯九思。明初,此帖入收藏家李錦之手,之后為文征明所得。萬歷年間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孫 等發現。明末藏于安徽歙縣收藏家吳家鳳處。清初分別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標家,之后被收入內府。
高古的晉唐作品一向是拍場上的稀缺貨,不過市場表現卻一直平平。如10年前市場出現的唐懷素《食魚帖》,從880萬元起拍,至1000萬元因未及底價而流標。2007年,香港流標的《妹至帖》也是一例。
不過時過境遷,目前的市場環境較幾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本年度秋拍雖然剛剛開啟,但已是天價不斷。幾天前,就在大家還忙于討論那件乾隆洋彩葫蘆瓶是否值2.53億元時,一件乾隆琺瑯彩轉心瓶又在倫敦郊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拍賣公司拍出了5.5億元的天價,令人瞠目結舌。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不少業內人士紛紛預測《平安帖》身價“過億元不成問題”,甚至已有藏家向拍賣公司詢問“5個億夠不夠”。其能否“戰勝”《砥柱銘》再創中國書畫拍賣記錄,兩天后見分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