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越來越紅火,呈現一派蒸蒸日上之勢,一幅名家畫作動輒上十萬元。如此,畫畫應該是意味著有大好的“錢途”,這似乎是一個十分符合邏輯的推理。
但現實卻與邏輯相悖,“文化學習成績不好學美術,美術成績不好學國畫”一直流傳于坊間。據了解,近20年,各高等美術學校國畫系學生比例逐年下降,漸漸成為了冷門。少數美術學院甚至取消了國畫系。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王主任告訴晶報記者:“這個專業沒有辦好,缺少新奇,沒有隨著時代發展成為一門‘時髦’的專業。不僅是生源上的問題,還有老師的教學質量問題。”
國畫是我國的國粹。從左到右依次為國畫名家齊白石的《花鳥》、徐悲鴻的《前進》、劉大為的《千里之行》、張大千的《山水》。
書畫藝術品市場紅火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更加關注個人在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享受,相當一部分人熱衷于購買名人字畫收藏或饋贈親朋好友,以至于購買書畫作品成為一種普遍時尚的消費走向。隨著世界范圍內“中國熱”的興起,世界各地對中國的書畫市場也完全開放,許多國家的博物館或個人藏館都熱衷于收藏中國的名人書畫作品。
這種市場的需求給中國書畫作品,書畫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于是便涌現出了大批的專業從事書畫藝術經營的文化企業,社會團體組織或商人收藏家、文化中介機構。書畫藝術品交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火暴景象。僅2005年的交易額就接近200億人民幣。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藝術市場信心度調查顯示,中國近現代書畫和中國古代書畫的關注度是最高的,分別為52.31%和32.31%。各大拍賣行自然也將“賭注”押在了這方面。另外,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的藝術家作品最新價格指數排行榜顯示:排名第一的當代國畫價格為23.8萬元/平方尺。
高校國畫系越來越冷
盡管國內書畫市場紅火,但是,業內人士坦言,國畫系遇冷的現象在全國各高等美術學府比較普遍的。從近幾年的招生情況來看,建筑學、藝術設計等應用藝術類專業最受歡迎,而在并稱“四大純藝術專業”的油畫、國畫、版畫和雕塑中,國畫專業的報考人數經常墊底,錄取分數也比其他專業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邱瑞敏透露,為了能使一些優秀學生進入國畫系,他們每年都在統考前進行一次預選招生,可很多學生寧愿放棄預選考也不愿進國畫系。前些年,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出現了報名人數低于招生人數的情況。據了解,個別美術學院甚至取消了國畫系,有些美術院校的中國畫專業則名存實亡。
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培成透露,現在美院招生,許多人是因為文化成績不好,考其他專業沒把握,才“轉投”美術專業,而并非出于熱愛。以江西省為例,美術類文化錄取控制分數線僅為該省普通考生二本錄取控制分數線的60%。而美術類各專業中,國畫通常是無奈的選擇——只有落選設計、油畫等專業的學生,才會考慮退而求其次地投在國畫系門下。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今年在山東省的本科最低專業錄取分為例,建筑學最高,87.2分;其次是藝術設計,86.2分;國畫最低,80.7分。
年輕人嫌中國畫“太土”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不喜歡中國畫?一位大學教師曾經在課堂上做過問卷調查:通過幻燈片展示中國畫、油畫、卡通、影像四類優秀作品各十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結果顯示,16%的人選擇了中國畫,91%的人選擇了油畫,72%的人選擇了卡通,21%的人選擇了影像。中國畫在這些“80后”學生中的喜好度是最低的。在年輕人眼中,中國畫“太土”。
美術專業學子的選擇也不容樂觀。“藝考”雖然很“熱”,但是在許多美術院校,中國畫專業一直是報考的“冷門”,通常考不上設計、油畫等“熱門”專業的學生才會勉強邁入中國畫之門,或者是成績偏低的學生被“分配”到中國畫專業,真正愛好中國畫而報考的學生少之又少。結果是,進入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未曾碰過宣紙和毛筆,只能從零學起。
國畫作為中國的一門國粹,在這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文化氛圍下,沒有感染大多數年輕人好好去學習這一門國粹的精華。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王主任告訴晶報記者,國畫雖然是我們的國粹,但現行的教育體系下,從小學到中學都沒有很好地去培養和教育,沒有讓學生去了解應該了解的知識,這使得很多學生根本不了解這個專業。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09級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吳小鳳告訴晶報記者,大部分同學從小到大沒接觸過國畫,由于對國畫不了解,填報志愿時很多同學都沒想過要報國畫系。
高考更關注“西式美術”
為何出現國畫專業基礎培養的缺失呢?美術專業高考形式的設置,或許從側面反映出,國畫在中國不僅失去了畫壇里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今年10月份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2010美術高考(論壇)專家論壇”上,不少與會專家呼吁改革美術專業考試的形式。一位中國畫專家表示,美術專業考試多注重素描,忽視傳統藝術素養考核,導致大量對中國畫一竅不通的學生進入中國畫專業,大大增加了中國畫后備人才培養的難度。
據了解,現在的美術專業考試由素描、速寫、色彩三科組成。這三科都是“西式美術”,盡管是在中國的應試教育里,學生高考前一直接觸的是西方美術體系,中國畫沒出現在高考生的課程中。
生源、教學及就業都成問題
王主任告訴晶報記者,“一直以來報考全國高校國畫系的學生都不多,因為國畫系不像那些服裝設計、動漫專業,那些都是很時髦的專業,學生是很喜歡的。”而且,很多國畫系的學生也不大熱衷于學習本專業。他舉了一個例子,“在我們學院每個學期都會開設很多美術選修課,什么專業的學生都可以去學,那些國畫系的同學就會選很多其他專業的課程去學,像什么動漫課之類的。而其他的專業卻很少選國畫專業。”
談及國內有部分高校取消了國畫系這個專業,王主任說,“這是由于這個專業沒有辦好。不僅是生源上的問題,還有老師的教學質量問題。當然,教學質量不僅包括可能老師本身不夠好,還有學生,如果學生他自己都不配合教學工作,都喜歡跑去學其它專業,那教學質量自然就不好。”
“我們都會選自己有基礎的專業,那些沒接觸過的是不會選的,要不然上大學后得累死,又得重頭學一科。”吳小鳳表示,國畫對很多同學來說非常陌生,大家很少會提起“國畫”。
吳小鳳說,學美術的大部分同學都會選設計類的專業,他們覺得設計類的比較容易找工作,“我們都沒想過以后拿著個畫板在街邊畫畫為生,可是要做到像那些大畫家一樣開畫展應該不可能吧,還是選擇設計類的比較保險。”
國畫專業缺少新奇
國畫專業為什么不招學生喜歡了呢?王主任告訴晶報記者,現在是網絡時代,世界文化的傳播速度和頻率越來越快,各種文化,夾雜著西方的、現代的以及中國傳統的文化,充斥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以宣紙為媒介、以水墨技法為主的中國畫,在很多方面很難與與各種當代藝術相抗衡。中國畫似乎缺少新奇,沒有隨著時代發展成為一門“時髦”的專業。
生源質量差,加上心態浮躁,無疑給國畫系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教學質量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書畫教研室主任張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很多學生學畫都是從西方繪畫體系入手的,高考時的專業考試也是素描、色彩等西方那一套,以至于到大二分專業時,國畫系有的學生從未碰過宣紙和筆墨,有的學生甚至連毛筆也不會用。
觀點
重建中國畫與當下生活的詩意聯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豐子愷在《中國畫與西洋畫》一文中曾指出: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普通。的確,中國畫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哲學觀和審美觀,歷代優秀作品滲透著各個朝代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大唐的恢弘氣象、宋人的廣大精微、元人的簡淡高逸、明清的奇峰錯列、近現代的西風東漸、當代的多元迸發……能夠在欣賞中解其中之真味,需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一定知識的積累,也需要一定的人生沉淀。
不能不面對,在新媒體藝術的直觀便捷愈來愈甚、更多新的藝術門類不斷搶灘分流的今天,中國畫面臨的尷尬與窘境:自上世紀以來,在一個來自西方的新視角下,在愈來愈廣闊的世界視野中,傳統中國畫不但失去了畫壇至尊的地位,也早已不能與西畫兩分天下,她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努力掙扎,不斷革新,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得以豐富,貼近生活、色彩運用、視覺沖擊力等方面得以強化,卻又不斷受到質疑。
中國畫的社會窘境,不僅僅是藝術之窘,還是民族、文化、社會、教育、學術之窘!因此,國學熱潮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呼聲中,不應忽視中國畫的“內需”和對內的推介,畢竟,年輕人是中國的未來。重建中國畫與今天的生活的詩意聯系,重建中國畫與生活在當下的年輕人的心靈溝通,才能讓他們在民族藝術中尋求到血脈相通的感動,才能發揮中國畫在文化斷層的修復和文化認同以及價值重構中的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