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收藏熱起來 !!!

王慶松 跟我學

《虔誠者》1968李振盛攝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的擴大,“中國概念”越來越受到西方世界的推崇,國際范圍的中國影像作品收藏熱就是一個表現。
近年來一些老照片在市場上屢屢拍價驚人。在中國嘉德2003春季郵品錢幣拍賣會上,兩張估價僅1000元的上海外灘景色長卷和英美艦船行駛在黃浦江上的老照片,最后以14.8萬元的高價由一位在場的買家競得,創造了當時國內老照片在藝術品拍賣會上的成交紀錄。在這兩張老照片中,市場最為關注的是長140厘米、寬20厘米的一張反映上海灘景色的照片,它以相當于現在陸家嘴的位置為主視點,兩岸分別延伸至現在的東外灘以及南市的南碼頭外灘,將當時整個浦西外灘的風光盡收眼底,同時也展現了當時部分浦東外灘的景況。雖然長條照片在目前的收藏市場并不少見,但這是目前已經發現最早的反映完整浦江風光的照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這也是激發買家競拍的最大動力。
之后幾位大攝影名家如郎靜山、吳中行、吳寅伯、劉半農等的作品被藏家們所接受,特別是郎靜山的作品《愿作鴛鴦不羨仙》在2003年11月以4.4萬元創出新高后,《飛泉幽澗萬壑松風松蔭靜坐》又在2005年以48.336萬元高價拍出。其他作品也動輒以幾十萬元成交,更是引發了影像收藏愛好者對名家作品的追捧。在2006年11月的北京華辰秋拍會上,吳印咸的老照片《毛澤東在延安》拍出了15.95萬元,侯波的老照片《毛澤東在北戴河》拍出了3.62萬元。在中國嘉德2004年春拍會上,攝影和制作于1870年前后的一組36張照片集成交價為9.35萬元,其中包括30張、幅面為11英寸的中國老照片,它們記錄了19世紀上海、武漢等地風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漢口發大水被淹”照片及現存最早的外灘照片也在其中。2006年北京華辰秋拍會上,翁乃強拍攝的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紅衛兵揮舞帽子的照片《回放》,記錄了“文革”特殊歲月中的特殊事件,拍出了22.75萬元的高價。
國內當代攝影作品的拍賣紀錄是由王慶松的作品《跟我學》創造的,在2006年倫敦蘇富比拍賣上拍出31.84萬美元。2004年前,在北京“百年印象”攝影畫廊展出的解海龍的《大眼睛》,標價是600美元,而2006年底,該作品在“中國影像行業第一拍”華辰影像拍賣專場上拍出了30.8萬元的全場最高價。解海龍的那組希望工程宣傳照一共只作了30張,參拍這張已經是第23張了,后面的幾張要捐給博物館,這張作品拍出天價也在情理之中。又如陳界仁的《加工廠A.B.C.D》(2003年攝)估價為10萬美元(接近80萬元人民幣),在2006年9月的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這幅作品的成交價是99.24萬元人民幣;白宜洛的攝影作品《宿命3》(2005年攝)在2007年6月的上海鴻盛拍賣會上以8.96萬元成交。
中國當代前衛女性藝術家崔岫聞2004年創作的“天使”系列中的《天使#2》,在菲利浦斯拍賣行給出的最高估價是2萬美元;另1件是《2004年的一天》,估價為3.2萬美元,該作品曾在2006年4月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中以近3萬美元的價格成交。崔岫聞是進入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展出作品的華人藝術家第一人,歐洲和美國的收藏家對她青睞有加,其代表作《洗手間》于2002年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2002年11月,崔岫聞的視頻作品《洗手間》在廣東美術館展出,成為當時傳媒關注的熱點。此洗手間據說是北京一個高檔夜總會“天上人間”的洗手間,崔岫聞的攝像機就架在這里,靜觀一個又一個絕色的女子在這里將自己“包裝”,準備“待價而沽”。
國內影像投資潛力大 !!!
國內的當代影像藝術歷經了十幾年來的積累和演變,變得相對成熟和完備,在國際上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整體上,中國藝術家的創作還處于上升期。美國國家藝術家津貼接受者以及Hasselblad基金的獎金獲得者柯曼認為:“中國有一些攝影作品與西方最好的作品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但現在缺乏的是對中國影像的文化讀解,因為單純地透過一幅相片,西方觀眾仍無從理解中國的現實。”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向好,剩余資金對藝術品投資的的渠道不斷擴展,國內有實力的企業、美術館、博物館甚至私人對影像作品的收藏日益關注,影像作品收藏前景可觀。2007年1月9日,呂厚民、王文瀾、于云天、賀延光等120名中國攝影家簽約了由全球著名風險投資商聯合投資的影像國際集團,這股海外資本的介入對于中國影像市場走向國際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這標志著中國攝影作品在走向國際影像市場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時,也給國內影像代理機構業敲響了警鐘。
影像收藏在中國的藝術市場上還是一支“原始股”,其起步不久,價格相對較低,為收藏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中國照片收藏的一級市場才剛剛起步,目前全國只有北京有一家純粹的攝影畫廊,每年推介12位攝影師的12組作品,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攝影作品能夠感人是基于社會的力量,攝影作品要走向社會還要基于資本的力量,只有藝術的力量和資本的力量相結合才是市場的力量。
攝影收藏的先天缺陷 !!!
中國影像作品的市場表現并沒有想象的那樣瘋狂,這是因為攝影作品具有先天性缺陷:
1.可復制,難保存。
攝影作品可以復制,不容易長時間保存,加之又沒有特定的版權所有和權威機構的認證等因素,因此一直以來受收藏界冷落。書畫展上人潮攢動,攝影展上門可羅雀;書畫拍品多如牛毛,且屢創新高,攝影作品拍賣卻畏首畏尾,少有人敢吃“螃蟹”,這些都形成鮮明對比。
2.擁有感差。相對于珠寶、古玩等,攝影材質難以給人實際擁有的感覺。常規性的攝影作品直接得自于照相機和感光材料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而非直接出自藝術家手中的畫筆和刀斧,在當代藝術中,攝影只是一種獲得形象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對攝影作品的收藏并不是對藝術家的手工勞動或者某種材質的收藏,而更多的是對它特殊的審美意象和理念的收藏,對這樣的作品的收藏顯得更為抽象和純粹,因之也更是一種小眾收藏。
影像收藏的技巧 !!!
1.認識作品的價值
攝影精品和書畫一樣,藝術價值很高,一件好的攝影作品并不是簡單的影像紀錄,而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帶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故事性以及真實性。
怎么去收藏影像?簡單地說,一是收藏事件,不管攝影師是誰,比如刺殺里根的照片,拍攝者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片所具有的歷史價值。這些照片往往有文物性,年代久遠;有文獻性,記載了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甚至有重要人物的簽名。如2005年一張宋美齡題簽照以7480元成交,梅蘭芳題簽照以5940元成交,齊白石題簽照以1.93萬元成交。中國攝影師吳鵬拍攝于1976年“四·五運動”期間的《團結起來到明天》,是在“四人幫”在天安門鎮壓群眾當天,冒著巨大的危險拍攝的。這張照片幾乎是那血腥的一天留下的唯一的照片記錄,因此它具有代表歷史記憶的重要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其收藏價值。
攝影最大的特點就是捕捉瞬間,而且是最真實的歷史再現。新入門的收藏者把財力放在有歷史感的經典作品中比較保險。現在中國當代攝影作品的價格還不穩定,還有頗多爭論和變化的空間。有歷史感的攝影作品,波動相對會小得多。
二是收藏攝影家的作品,像布勒松、馬克·呂布等,只要是他們拍的就行。在西方收藏市場,稀有性、品質、主題和內容,以及在攝影史上的重要性是考慮某作品是否具有收藏價值的主要因素。
2.收藏有創意的作品
從近幾年的總體情況來看,市場上的高價都指向創意攝影作品。從2008年秋季以來,北京幾大拍賣公司影像專場的成交價和成交率出現了下滑跡象,甚至有些名家作品的成交情況也不理想。在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影像部經理李欣看來,觀念攝影中大部分跟風和沒有獨創性的作品只是曇花一現,真正有價值的作品都是有創新、有思想和獨特理念的,追求社會流行因素的作品是靠不住的。?
國內影像拍賣一開始就被作為收藏界的一個興奮點來看待,被當作一個資本運作的機會,缺少對影像收藏品學術上的理性認識。經過七八場拍賣會后,人們相對冷靜了,出發點又回到藝術和文化上來了,拍賣市場上有明顯的回歸傾向,更加重視老照片等真正有價值的作品,而不像以前那樣跟風“押寶”。
創新,是中國攝影創作的根本出路,只有認真走好創新之路,我國的攝影作品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青年攝影家白宜洛一直都是以攝影、拼貼、數碼為手段進行創作,尤其喜歡用昆蟲的翅或者腿來組合畫面,從遠處看上去好像是小楷或者是魏碑書法,這種視覺上的錯覺,正是藝術家在動物和書法之間制造的一種暗示,即書法美學來自萬物的啟示,白宜洛作品的美學價值也就在于此。白宜洛還利用電腦技術將眾多的人物頭像合成為一只鶴或者其他動物形象,攝影作品《宿命3》(2005年作)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3.做好系列收藏
一個剛剛起步的影像收藏者,要建立自己的收藏“王國”,最簡單的做法是做系列收藏。收藏作品要有一個故事和事件的連接,比如體現北京1993年申奧失敗的最經典的照片,與2001年申奧成功時現場中國申奧代表跳起來舉雙手歡呼的照片一起收藏,反映的就不是純粹的體育競技,而是國家的競技。
如果你對游泳感興趣,你可以收集20世紀70年代游泳池的照片,看看當時的人們穿什么樣的泳衣;如果你對正在消失的街道感興趣,你可以收集老街道的照片,零散的作品有時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如果集合起來,用主題來結構,你的收藏就會成為一個故事。好的收藏就像講了一個好故事。
4.注重銀鹽紙基傳統照片
傳統照片數量漸少,所以愈顯珍貴。不論是知名攝影家早期親手沖印的攝影作品(vintage prints),還是原膠片但經他人之手印制的作品(later prints),都還有相當的升值空間。而且,照片留有攝影人姓名者為佳,最好是著名攝影師。照片上有攝影師或被攝影者的親筆簽名,這將使藏品更具有專一性,也更具有投資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