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瓷瓶秋拍上演瘋狂一幕,40天兩度刷新紀錄
乾隆瓷器拍賣紀錄從2.5億元到5.5億元,只用了1個月左右的時間。10月7日,香港蘇富比秋拍,一只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經過足足45次競價以2.5億元成交,創下了中國瓷器的拍賣紀錄。本月12日,倫敦Bainbridge拍賣行,一個估價并不高的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5.5億元(5160萬英鎊)再度把紀錄改寫。
乾隆瓷器拍賣之瘋狂受到了社會各界關注,甚至有媒體以“中國富豪海外天價搶購流失文物”為題來報道這次拍賣。但是,有業內人士猜測,“2.5億”、“5.5億”已背離了藏品價值的本身,“愛國主義”也不能完全解釋天價的原因,背后可能涉及到“拍賣運作”。
5.5億元是單純為了“愛國主義”?
據了解,拍出5.5億元的這只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是由倫敦一對中年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舊宅時發現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約70年。拍賣行的負責人表示,這個瓷瓶是乾隆三十余年官窯制品,屬于皇宮收藏,但怎么流到英國則無從稽考。
該瓶在拍賣前,估價折合僅為1285萬元人民幣,但是拍賣一開始,在短短30分鐘內就被拉高到近5億元的價位,最后加上手續費總價高達5 .5億元,買家是一位來自北京的藏家。
近年來,中國買家在海外拍賣上就異常活躍。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稱,來自中國、伊朗、埃及和印度的人們,正不惜代價買回他們失去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因為戰爭或是西方收藏者的掠奪而流失海外。從《太陽報》刊發的新聞圖片也能看到,在拍賣會現場,競拍者幾乎全是華人。國內也有媒體報道分析,這次“5 .5億元”與買家搶購流失文物有關。
然而,5.5億元真是一次單純的“愛國主義”的行動嗎?深圳金一百文化典藏的瓷器專家高超認為,“拍場上的買家全部都是中國人,如果真的為了搶購文物,何必把價格拉得這么高?而且這次拍賣足足超過估價的50倍成交,已經不符合正常拍賣的規律,因此有‘刷新數據’的嫌疑。”
據介紹,所謂的‘刷新數據’是指通過各種手段刺激藝術品在拍場上的價格因素。有業內人士指出,從藝術品創作和復雜程度上來看,中國藝術品在國際上的價格與其地位是遠遠不相稱的,也就是說,即使這個“5.5億元”瓷器偏離了價值本身,也不排除其中有一定“愛國主義”成分的。
是否“運作”專家有分歧
2009年秋拍,一只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八吉祥如意耳葫蘆瓶”創下8344萬元的記錄,直至今年10月香港蘇富比拍賣,“萬壽連延”拍出2 .5億元才完成了“破億”、“沖關”的“使命”,而2.5億元到5.5億元的跨躍,卻只用了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對此,高超質疑背后是否存在“運作”,“10月那個紀錄是某著名藏家創下的,而其家族收藏了大量頂級瓷器精品,借助一兩件藏品大幅拉高價格,可以帶來整體的迅速攀升。”
“這個不好評論。”對近期的兩個天價記錄,深圳收藏家曾景群表示,“乾隆瓷器的價格,如果單單從藝術、文物等價值來看,真的很難說清楚。”
深圳收藏協會會長韓昌晟則認為,其實5 .5億元的價格是合理的,“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帶著中國烙印,特別是皇家珍品,都會走俏。”盡管天價成交讓很多業內人士愕然,但是“‘炒作’、‘個人刷新數據’的說法必須要有依據”。從目前所掌握的信息來看,“這些說法大多也只是傳言和猜測而已。何況歐美、香港的拍賣市場還是比較規范、程序嚴謹的。”韓指出,“如果一件藏品具有了一定的‘勢態’就會在價格上體現出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