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芷蘭雅集藝術月談第14講邀請著名藝術品市場觀察家梅建平先生主講藝術品投資。
梅建平先生現任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和北京德美藝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委員會主席,是觀察藝術品市場重要參考指標梅摩指數的共同創建人。
藝術品的投資回報
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家交流藝術品投資的心得體會。
半年前,我結識了著名畫家崔如琢先生。崔先生講了一個故事。榮寶齋有位今年已90多歲老先生,新中國成立前就在榮寶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按照老員工待遇,領取200多元的高工資。他省吃儉用,每個月存50元。迄今,他在銀行已儲蓄100來萬元了。
崔先生替這位老先生算了另一筆賬。50元在50年代可買一幅齊白石的畫作,60年代可買一幅李苦禪、潘天壽、傅抱石的畫作。若每月堅持買,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應該存有300多幅大師作品。目前,這些大師的作品均價在2000萬至3000萬元左右,總計近百億元。而儲存在銀行的100萬元,購買力比不上一張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的作品。

陳逸飛 黃河頌 2007年5月13日中國嘉德 4032萬元
這個案例說明,投資藝術品,其長期回報是很相高的。這是中國故事。在西方,這個故事是否成立呢?也是成立的。1890年,范德比爾特是全球屈指可數的有錢人,他最牛的時候擁有紐約一半的房地產。他臨死之前,花2.7萬美元買了張英國畫家科納的繪畫。而當時,紐約較好地段一座400平方米聯棟別墅的價格是1000美元左右。范德比爾特是用27棟聯排別墅的價格買了一幅畫作。他買了這幅畫作不久就去世了。當時,范德比爾特的身價差不多9000萬美元,買這幅畫用掉了其三千分之一的財產。
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是當今最富有的人之一,500億美元左右的身價,2004 年 5月5日倫敦蘇富比拍賣了畢加索的《拿煙斗的男孩》,成交價1.04億美元。也就是說,今天買最貴的畫作需要用全球最有錢人的五百分之一的財產。所以,藝術品價格上升的速度比做其他行業財富累積的速度還要更快一點。
藝術品作為資產的特性
藝術品是不是投資類別?也就是說,是不是資產?我們看看作為資產,藝術品的基本特性是否滿足。
藝術品具有較定的需求。換句話說需要足夠的流動性。藝術品投資簡單,是富人有了財富以后對其產生的需求。我曾開玩笑地說,世界上基本只有兩種有錢人,一種有錢人是真的喜歡藝術品,癡迷于藝術品,另一種有錢人并不喜歡藝術品,不民生藝術品,也沒有什么藝術靈感,但為了和第一種有錢人保持關系,不得不裝著喜歡藝術品,這種裝著喜歡的人也會對藝術品產生需求。

吳冠中 1987年作 運河橋 2005年6月5日北京華辰 132萬
隨著世界財富的增長,對藝術品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藝術品有一個特征,其邊際支出是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加的。換句話說,這個人在有1000萬元時只拿出5%買藝術品;當有1億元時會考慮拿10%買藝術品;當有10億元時,可能會考慮用15%買藝術品。隨著財富的增加對藝術品的投資比重會不斷增加的。
中國財富積累越來越快。1994年前中國大陸沒有拍賣市場,到2009年已發展為世界第三大拍賣市場,增長速度比國民收入增長速度更快。另外一個特點是,和中國收入不平衡也有關。中國貧富差距大,有錢人財富增長速度比國民收入增長速度更快。因此,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速度超過GDP的發展速度。
藝術品的有限供給。特別是成名或已故藝術的優秀作品供給就更有限,就如北京長安街的土地般稀缺。我判斷,今天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可能如同2005年的中國土地市場。現在,藝術品市場主要還是收藏,當投資變得比收藏更重要的話,藝術品價格就和土地價格或房價一樣--當北京的房屋完全作為使用價值來計算,房價也就1.5萬至2萬元左右,但當房屋成為投資產品時,價格就變成四五萬元了。因此,有限供給使得藝術品和土地一樣具有相當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愛美是人之天性。人們富裕以后,最早關注物質生活,其次是精神生活。“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藝術品作為美的載體,是滿足這種愛美之心的重要商品。
藝術品投資的特點
我們定性角度分析了藝術品市場可能存在的投資機會,但是,投資不能僅僅憑感覺,還必須把它變成一門科學,在定性基礎上還要有定量。藝術品是不是有投資收益,還必須進行系統研究。
首先,要建立一個指數。中國股票有沒有投資價值?大家經常看到風向標就是上證指數,同樣,藝術品必須有這樣一個市場指數。
其次,必須要有一個模型對單項藝術品進行估價。藝術品交易不是一包一包的,而是一件一件的,每件藝術品值多少錢需要有一個估價,不是靠市場經驗。所謂市場經驗就是人們頭腦里通過時間積累的知識,即帶有主觀想法的知識。將藝術品估值從經驗上升到科學是重要一步。
除此,藝術品和其他領域投資相比,誰的回報更好。還有宏觀經濟對藝術品市場有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藝術品投資有幾個有趣的特點:
流動性。但沒有股票好。
交易成本相對較高。在蘇富比、佳士得拍賣要交10%的傭金,還要支付其他成本,一般在12%左右;若購買也要付10%—12%的交易費用,即買方傭金。賣方和買方傭金加起來是25%左右,這應當是相當高的交易成本。而股票交易成本來回僅1%左右。
贗品。中國藝術品市場贗品較多,即所謂拍假泛濫成災。
中國藝術品市場價格被炒作嚴重扭曲。拍假和假拍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待規范的部分。
藝術品壽命較長。我做過研究,1900年巴黎籌備世界博覽會,組織百位藝術家舉辦大型聯展,蘇富比、佳士得負責拍賣。110年后,96%的藝術家作品還在蘇富比、佳士得進行拍賣。而1900年全世界最牛的股票交易指數是道瓊斯指數,藍籌成分股33只,今天只有通用電氣了。2008爆發金融危機,若非巴菲特出手相救,通用電氣也會有財務困難。結論是藝術品壽命要比股票更長。
分析藝術品市場的工具
藝術品有沒有好的投資回報呢?這要有一個數據庫,將交易過的作品全部放在數據庫里統計,才能算出藝術品經過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是不是有一個好的投資回報。
我在美國待了20年,2006年回國。在美國紐約大學任金融學教授時,有次與院長摩西聊天。他的太太漂亮有錢又聰明,而他喜歡藝術品,就拿了太太很多錢買藝術品。終于太太問:你買了這么多藝術品,是做收藏還是做投資?為了說服太太,他說當然是投資了。收藏不過是個人玩玩,如果是投資可能會帶來很好的收益。太太又問:既然能帶來收益,你是不是知道它與藍籌股誰的投資回報高?他被問住了。查了很多資料,他也沒有發現誰做過系統研究。他便從1988年開始收集數據,花了13年時間,動用100多位學生,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數據庫。遺憾的是,他咨詢了很多金融學教授,卻都做不出藝術品投資與回報指數。
我仔細研究了這個數據庫。我發現藝術品與房地產相象,遂以房地產指數原理構建藝術品投資回報模型。2003年,我們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寄到美國《經濟評論》。該刊主編發現還沒有人做過如此系統的藝術品交易研究,通過我們的研究,計算出1955年到2004年期間藝術品年投資回報率是10%,標準普爾500投資回報率是10.4%,十年期美國國債投資收益率是6.5%,美國國庫券投資回報率是5.3%,黃金回報率(也即年化收益率)是5%。可以得出結論:藝術品持有的長期投資回報和股票相當,比黃金收益率高出一倍。人們為防通貨膨脹就買黃金,但沒想到藝術品比黃金的抗通脹能力更好!購買美國國債、美國國庫券也不如買藝術品。

徐悲鴻 奴隸與獅 2006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 5388萬港幣
在計算投資回報時,對藝術品還有不公平之處,即計算標準普爾500投資回報是將分紅算在內的,而藝術品分紅則沒有計算。藝術品有沒有分紅呢?實際上藝術品和股票最大差別,就是藝術品是天天分紅的。觀賞藝術品就能收藏者愉悅之感,進而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好的藝術品分紅的,提高收藏者的幸福指數。
這一學術成果受到華爾街的重視。2005年,英國巴克萊銀行在出版的年度投資報告《金皮書》中引用了我們的研究成果,建議全世界有錢人和高端客戶拿出5%—10%的資產配置到藝術品上。很多人就開始用我們的指數做藝術基金,用我們設計制作的表格來說事兒。這個指數就以我們的姓氏命名為梅摩指數。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
梅摩指數分美國古典畫派、印象派和當代藝術。我們有點吃驚:回報最高的是美國古典畫派!美國畫派從來都不是最貴的,為何投資回報最好?印象派價格最高,為何過去50年投資回報率最低?我們仔細想就明白了,指數給的是投資回報,并不是價格。上世紀50年代印象派畫作已是藍籌股,美國畫派是潛力股,與畢加索、莫奈作品相比價格差距甚遠。隨著美國政治、軍事、文化影響力增強,美國文化變成主流文化,美國畫派作品就變成高科技潛力股,變成微軟或Google。中國經濟若每年增長6%,保持20年后再看中國藝術品,特別是頂級藝術品,大家一定會說投資中國藝術品是這20年里投資回報最高的,遠遠好過上證指數,也會好過其他很多投資。
中國尚還沒有畢加索、莫奈、塞尚、科納、倫勃朗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藝術大師。但只要穩健發展,中國一定會出現這樣的藝術大師。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崛起,都必然會產生藝術大師。張大千作品已過億元人民幣了,我認為將來還會過億美元。中國藝術品有很大的上漲空間。當前,藝術品收益被稍微透支了一些。
齊白石作品2000年每平方尺價格是5萬元人民幣,2005年漲至25萬元人民幣,2006年價格下降,這是因贗品太多,平均價格自然下降。齊白石作品從5萬元/平方尺,漲到500萬元/平方尺,差不多10年漲了百倍。
上證指數從2000年12月31日的2007點開始下跌,跌至2002年,由于股權分置改革,然后上漲,最高點到過1600點,2007年底不到4000點,然后從4000點跌到2008年的1900點,至今在2600多點。也就是說,10年來,總得投資回報率從2007點至2600點,總投資回報率差不多30%,年投資回報收益率不到2%。同樣是藝術品,藝術品市場最高點在2005年,然后下跌至2008年,2009年和今年反彈,已接近2005年的高峰,且某些方面已經超越。
中國三個領域有投資價值:從流動性角度說,是私募股權,因為中小企業還是相當有活力的;房地產,但國家現在擔心造成負面的社會效應,不鼓勵投資房地產;藝術品,過去十年藝術品投資收益,并不是每年都好,相對2005年高峰它還是有下跌,但作為長期的投資,遠遠超過上市公司的股票,與樓市投資收益接近。
我們看些國外案例。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晚年創作了系列組畫《睡蓮》,是印象派最杰出的風景畫作品。其中一幅1960年11月23日在倫敦蘇富比以5萬美元成交,1999年11月8日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至2255.25萬美元,年投資收益率16.94%,超過美國藍籌股12.5%的收益。2002年11月5日在紐約蘇富比再次上拍,以1870.95萬美元成交。因為買家是投資網絡股,2000年網絡股泡沫破裂,身價大幅縮水,他就把畫作拋出來了。他是虧錢的,年化虧6%,同期股票虧12%。
《拿煙斗的男孩》是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唯一超億美元的畫作。此畫創作于1905年,是他走過藍色憂郁時期進入了粉紅時期的代表作,1950年價格3萬美元,2004年5月在倫敦蘇富比拍至1.04億美元。這幅畫對收藏家的年收益率是16.3%,梅摩指數同期投資收益13%,標準普爾500股票投資收益12.1%。
中國有錢人可考慮購藏西方古典大師作品。古典畫派作品近20年的收益不是很理想,作品相對低估了,如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一幅畫作2003年在蘇富比估價200萬至300萬美元,流標。我估計現在約600萬美元以上,不會超過1000萬美元。
日本第二大造紙商大昭和制紙公司名譽會長齋藤了英1990年5月出資8250萬美元和7810萬美元,在紐約佳士得和紐約蘇富比分別購買了荷蘭畫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1890年創作的《加歇醫生的肖像》和法國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1876年創作的《紅磨坊的舞會》。我認為相當物有所值。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描繪巴黎中產階級生活,生動而具動感,光影處理得當。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藏有同樣一幅畫作,若沒記錯,尺幅稍大些。就購買力而言,迄今齋藤了英買的這兩幅作品還是最貴的——1990年1億美元購買力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再看中國一線畫家。徐悲鴻畫作流通不多,新加坡、臺灣等都有收藏家在系統地購藏。徐悲鴻1924年創作的《奴隸與獅》于2006年11月香港佳士得秋拍以5388萬港幣(約合人民幣5603.52萬元)成交,當時認為貴了些。吳冠中先生和靳尚誼先生都是造詣高的藝術家。陳逸飛1972年創作的《黃河頌》2007年5月在中國嘉德春拍以4032萬元人民幣成交,而1997年在香港的價格是128萬港幣。10年漲了差不多30多倍。中國年輕一代藝術家中,張曉剛、曾梵志都是走紅的當代藝術家。

張大千 1968年作 愛痕湖 2010年5月17日中國嘉德 1.008億元
近來,我對中國學院派或寫實派畫家較為關注。前不久,我們在上海世博會為王沂東、艾軒和其他幾位藝術家舉辦特展。王沂東作品極具升值潛力,目前在500萬至600萬元之間。艾軒先生通過對藏族女孩的刻畫,追求的是對人物精神境界的詮釋。
梅摩指數發表后,投資者發現可用梅摩指數對藝術品進行估價,且因拍賣行追求高成交價而使梅摩指數的估價比拍賣行估價更具中立性。我們在美國研究發現,拍賣行會有意無意地將估價調高。同時,大數定律證明,超額部分和未來投資收益呈反比關系,即你買的時候價越高,今后收益相對也越低。
如何投資藝術品
藝術品投資有錢是必要條件,但還必須有知識,否則很容易虧錢。
怎么玩藝術品?我認為有四個不同的玩法:
第一,資金較少,時間較充裕,可以成為收藏家,付出學習的成本。付成本是學習,是研究,也是享受過程。
第二,買藝術品基金。因銀行儲蓄利率倒掛,儲蓄是虧錢的。股市相對風險較大,樓市投資也受到政策抑制。相比之下,藝術品不失為較好的投資渠道。如果你有一定資金實力,不妨拿出5%—10%的資金投資藝術品基金。當然,要選擇相對專業的基金公司。
購買藝術品基金比到拍賣行競拍有何優勢呢?我們以北京德美藝嘉投資管理公司與興業銀行合作的德美興業世博藝術基金為例來說明。一是交易費用較低,一般藝術品基金收取3%的年費,而拍賣行交易必須支付10%—12%的傭金。其次,相對比較專業,經驗豐富,我們以梅摩指數作為科學定價依據,有定價模型,有經驗豐富的市場參與者把關。再次,我們與一些藝術家有良好的關系,收購藝術品有適當折扣。最后,雙重保險,即藝術家出具原創鑒定證書和管理公司也給作品保險。我們按照現在的銀行進行規范托管,因此,資金是安全的。如果維持6%以上的經濟成長,我認為會有10%的收益。另外基金還有收益分配方案,若收益率不到8%,管理層沒有業績獎勵,若超過8%,有20%的提成。
第三,聘請專業顧問。現在銀行和機構這方面的服務較多。做專業顧問,相當于基金公司做的專戶理財,收取10%的費用,低于拍賣行10%—12%的傭金,起點是500萬元。若有人不知道如何投資藝術品,那么,聘請專業顧問咨詢。這與基金不同,購買藝術品基金只擁有藝術品的部分所有權,畫作并不是每天掛在你家墻上的,但最低認購額度可能僅100萬元就行了。
介紹一下我們做的藝術基金。德美興業世博藝術基金投資中國一線寫實藝術家,包括王沂東、艾軒、吳冠中、何多苓、何家英、王懷慶等17位藝術家。我們認為,從核心藝術價值和核心市場價值看,關注這些藝術家機會更多些,投資收益和風險之間的比例更好。
宮廷藝術品走勢強勁,如皇家御璽短短幾年時間,最高價翻了2倍多。而我認為,龍袍價格明顯低估。絲綢是中國最早國際化的商品之一,令中國人郁悶的是,最好的絲織品是法國制造和日本制作。一條中國絲巾出口到紐約中國城,5元美元一條,愛馬仕圍巾在中國賣2萬元人民幣一條。因此,我們現在想做中國皇家絲織品,關注屬稀缺資源的明清龍袍。
借用證監會提醒股民的話,我也提醒想投資藝術品的人:“藝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對藝術品選擇、保管、運輸等等若有失誤,也可能出現風險。
藝術品已成為股票、樓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資品。中國藝術品收益與中國財富增長同步。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還不是主流藝術,因而,中國藝術品現在是折價。當中國崛起,中國藝術品成為主流藝術,就會從折價變成溢價。從折價到溢價的過程,也是投資者因藝術品增值而獲取超額的投資回報。藝術品金融化做得越早的人越有收獲,現在投資有點類似于買原始股,當藝術品僅僅是收藏品可能就是1000萬元,當變成投資品可能會漲到3000萬元或5000萬元。所以,隨著藝術品金融化趨勢,參與早期的人可以提前享受到投資收益。
提問環節
問:您說的藝術基金運作周期多長?基金存續周期是基金持有人共同協商?出口呢?
梅建平:“3+1+1”,最長5年。若前三年市場較好,三年以后就退出。若大家認為市場還繼續上行,可以再延一年。
做基金也是一種妥協,和投資人溝通,認為三年合適,最長五年。根據我對藝術品市場200多年來的數據研究,比較合適的是五年左右。
買了藝術品后,會做些展覽等增值服務,以提升藝術品價值。藝術品出口有這樣幾個:公司計劃在第一期基金結束前發行二期基金,計劃將以每年25%的投資收益回購第一期投資人的基金份額,第一期基金的投資者將有權選擇接受回購或繼續持有;若三年以后有人打包購買,給我們較合理回報;送拍賣行上拍,陸續分紅和將退還本金。
問:基金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怎么辦?
梅建平:有這個可能性。但是,五年還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段,如果前幾年市場正常的話,估計每年應有15%的預期收益率,三年以后至少要漲到50%左右,那時市場再下跌,如此次金融危機,市場下跌25%—30%左右,實際還沒有虧本。虧錢的可能性我認為不是很大。
問:中國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不到20年。如果我手里有從未有交易記錄的藝術品,如何體現其價值?
梅建平:這是很好的問題。就像在北京國貿商圈有清華大學一塊地,這塊地值多少錢?那么,看看國貿圈房價是多少,國貿圈附近地價是多少,是可以類比的。這個類比并不是說可精確到5%以內,精確到20%或30%以內應該是做得到的。
問: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現經濟泡沫,日本經濟總量達到美國60%至70%,但日本人為何沒買日本藝術家作品?中國崛起之后,為何買陳逸飛、王沂東的作品?您說大國溢價,但從西方美術史角度來講,他們不應買中國藝術大師的油畫作品。不用跟我講陳逸飛怎么好,他比不過達·芬奇,這是肯定的。那么,為什么將來一定會有外國人花一億美元買陳逸飛的《黃河頌》?
梅建平:浮世繪確實是日本人炒起來的。浮世繪是版畫,價格漲得很高,但還沒有漲到畢加索或莫奈原作那么高。
我們心平氣和地說,魯本斯畫肯定比陳逸飛作品好。如果魯本斯或達·芬奇做的是意大利面,中國人喜歡炸醬面,用比較俗的話說,王沂東炸醬面做得更好。中國崛起后,中國人會很有錢,最早提出“金磚四國”(BRICs)一詞的美國高盛高盛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最近著文,說40年后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總量的40%,美國經濟只占20%。如果中國經濟總量比美國大一倍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歐洲和美國加起來還不如中國經濟總量大,那時可能我們會成為主流文化,可能全世界吃炸醬面的人最多,可能我們的口味決定價格,那時的“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會為了顯示身份,在家和辦公室里要掛一幅王沂東作品,那時候王沂東就與畢加索齊名。當然,這是樂觀的可能。吉姆·奧尼爾有點過于樂觀,因為中國經濟需要轉型,本世紀末有這個可能性。
問:中國藝術品在美國市場表現怎樣?中國市場目前是什么樣的互動關系?
梅建平:我們分析了蘇富比、佳士得過去30年來中國瓷器、書畫及雜項三項數據,發現過去20年,國外市場不如中國市場。炸醬面還是不如意大利面更對老外味口。
現在內地市場較好,回流比較多,這有點像股票在香港上市還是在內地上市。從長遠看,到香港或深圳、上海上市是沒有區別的,因為海內外市場呈并軌趨向,可能在海外買內地賣會有更好的投資回報。
問:齊白石各個時代、各個題材的作品不同,怎么通過梅摩指數來確定這些作品的價值?如果市場出現齊白石20歲時寫的人物工筆,這個價值怎么凸顯呢?
梅建平:對指數不要迷信。指數類似天氣預報,實際是建立金融模型,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因素,用數據分析方法將主成份取出分析,再運用經驗,得出的估價。
梅摩指數能夠做到什么樣程度?以西洋繪畫為例,蘇富比、佳士得估價的市場準確度是80%,我們估價的準確度是79%。要知道,蘇富比、佳士得的優勢在擁有買家,知道誰可能愿意出多少價錢。可以說,科學和經驗估價相當吻合。
問:怎樣評定拍賣的虛假交易現象?
梅建平:2003年我到清華大學任特聘教授時,就收集中國拍賣市場數據,差不多半年時間就收集全了。考慮到拍假和假拍問題,指數一直沒做。拍假因為當代藝術家多健在,相對問題不大,數據也可驗證。類似股市坐莊的假拍問題2009年才基本解決。2005年我與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院長合寫了《股票是如何坐莊的?》一文,解決了坐莊的金融模型。其實,坐莊理論上有蛛絲馬跡可尋。現在,我們85%以上的坐莊數據都可剔除。我們也可以將標準定得高些,如定到95%,但這對指數準確性影響不大了。
指數不可能百分之百準,如能做到80%—90%的準確,就OK了。至少它能回答這樣的問題:中國經濟保持6%—7%的經濟成長,略微有通貨膨脹,每年的年收益率是多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做出這樣的估計。我想,目的已經達到了。
問:陳逸飛《黃河頌》10年增長30倍,那么,持有10年比持有5年更好?
梅建平:西方收藏家一般持有時間平均28年。我覺得,真有好東西留給兒子是最好的,然后教育兒子別輕易賣了。
我看到好多朋友,上世紀80年代已是萬元戶,有的身價可能幾十萬元了,但將錢存在銀行,如今購買力大打折扣。如果當初買幾件好的藝術品,現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當然,要買好的、真的藝術品。如果收藏,從風險投資角度,就買二線藝術家作品。上世紀90年代初,張曉剛作品價格不及羅中立作品的十分之一,而有段時間則是羅中立作品價格的10倍。藝術品投資最大的樂趣就是撿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