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7家民辦博物館獲得四川省文物局批復成立,至此成都市民辦博物館數量達到34家,遠遠超過國有博物館數量。然而,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卻有多家民辦博物館負責人在抱怨“開館容易守館難”,經費不足、難以吸引專業人才、辦館場地等問題普遍存在于民辦博物館。為此,省文化廳已申請將規范和促進民辦博物館管理納入明年省法制辦的立法調研項目。
開館易:
興辦有熱情 政府也支持
“成都今年就新增了7家民辦博物館。”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段炳剛說,成都民辦博物館的數量早已超過國有博物館。對于整個四川來說,截至目前,在省文物管理局備案的民辦博物館數量占全省博物館總數的1/4。
“大部分民間博物館占地面積不大,但館內藏品價值較高。”段炳剛舉例說,位于高新區的華通博物館擁有近萬件藏品,館內有唐寅的《溪柳魚樂圖》、嘉靖年間的青花瓷、商代的青銅鼎等。
而成都大華玉器博物館的法人代表李英宏說,大華玉器博物館的館藏玉器文物有1100余件,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漢代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玉器。隔壁的巴蜀漢陶藝術博物館,從當初開館時的1000多件文物,經過4年的發展后,文物數量已經達到5000多件。
段炳剛感慨說,現在民辦博物館比較火熱,藝術家和企業家都紛紛進軍博物館領域。此外,政府也有很大熱情。在2010年成都市文化局長工作會議上,市文化局局長朱樹喜就表示,成都力爭用3~4年的時間,建成開放100家以上的民辦博物館。
“民辦博物館熱的背后,有一個原因是開館比較容易。”段炳剛說,目前開館依舊按照國家在2005年頒布實施的《博物館管理辦法》,其中規定申請設立非國有博物館時,只需在館址所在地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初審后,向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提交申請書、館址所有權或使用權證明、資金來源證明或驗資報告、藏品目錄及合法來源說明、陳列展覽大綱、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況及身份證明、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證明材料和博物館章程,經審核認為符合博物館開辦條件后即可開辦,“對于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家和藝術家來說,并不算太難”。
“興辦博物館,政府都很支持,有時候文物部門會過來幫我們辦理。”藝術家許燎源說,開館比較容易,當初自己籌建博物館考慮最多的也就是場地問題。
守館難:
經費缺口大 人才也很缺
“開館容易守館難!”成都大華玉器博物館的法人代表李英宏說,大華玉器博物館因為對外免費開放,每年運營經費大概在60萬元左右,除了出售和田玉每年約有30萬元的收益之外,余下的缺口都由7名理事會成員自己籌集。
巨額的運營經費,困擾著大部分的民辦博物館。主要收藏瓷器和木雕佛像的成都夢緣博物館占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大部分土地都是租來的。該博物館執行館長杜玉彤說,博物館每年300多萬元的開銷。一半都因為場地產生。
對外收費的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盡管前去參觀需要購買30元的門票,每年參觀的人數也有約5萬人,但對該博物館的運行來說,門票收入仍然是杯水車薪。許燎源說,博物館每年的經費缺口高達80萬元,“只能靠設計和出售工藝品來彌補。”
“經費問題之外,博物館還要面對人才難題。”杜玉彤說,2007年新館成立時,他曾經招過幾名碩士研究生,因為民間博物館人員無法參與博物館研究人員的職稱評定,招來的專業人才最終紛紛出走。他感嘆道,沒有專業人才,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很難進行保護。
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
規范管理成立法調研征集項目
由于一直以來,民辦博物館都是自愿開辦并由自己承擔開辦經費,到目前為止,國家的扶持政策尚未完善。“民辦博物館數量越來越多,對文化事業的貢獻越來越大,國家也將越來越重視民辦博物館的發展。”段炳剛指出,今年國家文物局等七部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地方的具體政策將依據該《意見》制定。
他說,省文物局將在明年對全省民辦博物館進行調研,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制定的建議,以規范和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如盡量使民辦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簡單、順暢地評定文博館員、文博研究員,以此解決人才難題;對民辦博物館不僅加強管理,同時加強國有館與民辦館之間的交流;同時,經費問題和場地問題也將是調研的重點,聯合相關部門考慮是否能制定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以及土地優惠等政策。
目前,關于規范博物館管理已經進入省法制辦明年立法調研的征集項目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