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雷姆·庫哈斯是一個雖遠實近的名字,你以為他只是一個在歐美當紅的建筑師,但卻總是無時無刻都見到他在涉獵和我們有關的課題,當我們想到庫哈斯這10年來如何只手遮蓋半個地球的事跡時,說他在建構一個自己的設計王國,亦不遠矣。
悲觀的末世論
從微觀上講,他要求建筑應對每種社會新問題做出回應,以保持一種先進性。從宏觀來講,他的結論就是建筑學的“末世論”,他在普利茨獎授獎儀式上發表講話中說道:“我們仍沉浸在沙漿的死海中。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自身從“永恒”中解放出來,轉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筑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這種末世論不是滅亡論,而是指傳統建筑學理論的解體與消亡。

紐約摩天住宅樓
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
庫哈斯的建筑創作首先是現代主義的,然后以此為基礎加入了造型上與社會意義中的若干內涵。并以此作為其建筑創作的顯著特征。從深層次講,庫哈斯受到超現實主義藝術很深的影響,希望通過建筑來傳達下意識,傳達人類的各種思想動機。建筑具有某些解構主義的特征,同時也具有通俗文化的色彩。

西雅圖圖書館
新角度看建筑
在對城市的認識的過程中,庫哈斯的思考路徑不是順著建筑學的既定理論框架進行思考。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諸如網絡對社會形態的影響、新時代生活方式的變革、建筑不得不進行革命的必要性、對城市發展速度的思考、資本財富在城市進程中作用的再認識、建筑師的收入與建筑作品及建設速度之間的關系----包羅萬象、不一而足。

中央電視臺新臺址
簡歷
1944年,生于荷蘭鹿特丹。
1968-1972年,在倫敦的建筑協會學院(AA School)學習建筑。
1975年,跟隨德國現代主義大師翁格爾斯工作過,參與他的德國科隆的沃爾拉夫--理查茲博物館的競賽設計工作。
1978年,出版了第一部專著。
1995年出版了《小、中、大、超大(SMLXL)》的著作。
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