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11月5日至7日,“2010影像亞洲·齊魯國際攝影周暨第三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在濟南盛大舉行。來自全世界4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杰出的國外攝影家和多位國際攝影大師,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位優秀攝影師共聚泉城,在濟南舜耕會展中心和山東省美術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山東省科技館等展館同時舉辦8項富有不同創意的展覽,展出體現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風格、不同類別的攝影作品近3000幅。在活動舉辦之際,記者采訪了本次展覽組委會主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就攝影展相關話題進行了交流。

記者:我們知道,2006年至今,“影像亞洲”、“齊魯國際攝影周”、“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等展會活動已舉辦三屆,持續舉辦這項活動的動力是什么?以后有沒有進一步打算?
潘魯生:人們常說這是一個“讀圖時代”,是影像資訊豐富、圖像傳媒深刻影響日常生活的時代,攝影可以是專業化、藝術化的創作,也可以是信息的記錄、自我的表達和詮釋,尤其當前博客、微博等網絡文化興盛,影像是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交流語言。那么,我們如何更好地促進影像文化的交流、如何匯集國際間精英的、前沿的、創新的攝影理念和作品開展專業性地探討、如何更廣泛地加以推廣、繁榮大眾文化、推進影像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命題。舉辦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和廣泛影響力的攝影大展就是很好的探索和嘗試。我們看到,“影像亞洲”、“齊魯國際攝影周”和“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舉辦以來得到了國際攝影組織和國內外攝影家的廣泛認同,以本屆展覽為例,即收到了來自全球的攝影作品三萬六千余幅,大家圍繞展覽主題以豐富的影像形式進行闡釋和表達,形成了藝術、思想等多領域的互動交流。我想,無論是促進藝術經典創作,還是推動大眾文化傳播,無論是推進國際文化的交流,還是深化本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都是我們做好這項活動的動力。

可以看到,本屆展覽就是將以往單項舉辦的“影像亞洲”、“齊魯國際攝影周”、“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等活動集為一體,進一步對山東已有的攝影文化品牌進行整合,使攝影活動和攝影作品更豐富、更鮮明、更高水平地集合在一起,整合資源、打造品牌也是今后探索和優化的方向。同時,不斷發掘思想文化主題,加強中華文化傳播,搭建視覺影像平臺,更好地宣傳山東、發展山東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記者:具體來看,舉辦這樣一個展覽,或者類似的其他展覽活動,對提升一個地區城市形象、文化品牌能起到哪些作用?像平遙攝影展、威尼斯雙年展等,都是靠文化藝術活動給城市帶來美譽,是不是可以成為濟南的借鑒?
潘魯生:用攝影專業的話來說,展會活動首先具有“聚焦”的作用,就是吸引各方注意力,關注一項活動、關注活動舉辦地域的經濟與文化,繼而開展不同形式的合作與交流。以“齊魯國際攝影周”系列活動為例,“天下一家”的主題、“和而不同”的理念、“小孔成像”的科技智慧等,就是對齊魯文化的發掘和弘揚,通過影像這一極具傳播力的形式在國際領域開展交流,就是促進世界了解山東,促進山東走向世界,我想,這個過程中形成的認知與共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品牌和形象。在這一方面,國內外許多優秀的展會活動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可以看到,這些知名的文化活動往往具有較強的持續性,不在于時常更換新概念,而是打造穩定的、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品牌,形成廣泛的認知和共識,這是值得借鑒的。山東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充滿發展的活力,我們應該更好地發展相關文化活動,在對話交流中推進建設和發展。
記者:社會各界應該怎樣大力給予支持或者配合讓這類活動辦得更好,以帶來更顯著的社會經濟等綜合效益?
潘魯生:每一個展覽、每一項文化活動就好像文化的、藝術的珍珠,在一條總鏈的貫穿下,將形成一連串的思想、創意、文化,帶動一連串的產業,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形成社會經濟的綜合效益。所以,不僅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應積極行動要,使文化活動更富創意,更具內涵,更加精彩;經濟、管理等方面也要加以推進,整合開發創意市場,進一步匯聚資源、人脈、信息,將活動整合為具有無限發展機遇的經濟創新實體。從這個意義上說,相關展會活動所能發揮的作用取決于各界的努力,這也是我們在舉辦和參與攝影大展過程中能夠深刻體會到的,所謂影像的力量需要大家共同實現。
PPA國際職業攝影大師獎:傅欣
新浪博客特別獎:李玟姃
最佳攝影獎:謝江波
金小孔獎:劉延珉
金小孔獎:王敬民
最佳攝影獎:顧群業、李楠
金小孔獎:王敬民
邀請展:湯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