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為何會對收藏古典服飾感興趣?
王文宗:我從小就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開創事業之后,我開始留意時尚信息和服飾領域流行趨勢。后來發現,每一次的潮流ICON,追根溯底總是與我們的經典設計和傳統服飾文化有莫大關系。于是我開始收集中國傳統服飾,從中尋找設計靈感。
《21世紀》:經過十幾年的四處搜尋,您現在擁有多少件古典服飾藏品?
王文宗:我的絕大多數藏品來自明末清初至晚清、民國時期,涉及到繡片、頭飾、冠帽、荷包、褻衣、腰帶等。目前,共藏有一百多件,其中的大部分精美作品我已收藏至我的博物館里。
《21世紀》:哪件是您最引以為傲的藏品?
王文宗:大概是十年前,我去山西出差。工作結束后,我想再拜訪一下當地的民居。就這樣,我看到了那塊精美的繡品。
深藍色的繡片正中盤踞著一條金龍,小小的一塊絲織品上竟然結合了繡、縫、貼、補、綴等多種制作技法和平針繡、繞針繡等不同針法。刺繡的部分針腳細密但不皺、不松,金銀絲線和盤花圖案十分引入注目。可貴的是,雖然它由民間私人收藏,但品相良好,保存得十分妥當。我猜想,這應該是一塊由清初皇室流入民間的繡品。
對于繡品而言,清前期用色顏色沉重,其后顏色變化逐漸增多,光緒時期皇室所用繡片多用洋蓮紫,同時粉綠、湖藍等顏色也開始使用。直覺告訴我,這塊繡品十分值得收藏,于是我一口便應承了賣家的開價,將其小心翼翼地包裹再三,然后放入我的隨身包袋。
這塊繡品跟隨我至今。后來,我在不少國家級博物館看到類似繡品,均是皇室用品。
《21世紀》:古典服飾并不是一個熱門的收藏門類,也很難在民間尋找到相應的鑒定機構。您如何甄選和判斷自己感興趣的藏品?
王文宗:在國內,這的確不是一個大眾化的收藏門類。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找到大體可循的標準。技術和藝術,是判斷一塊繡品優劣的兩種重要指標,具體分為質地、紋樣、色彩、款式、做工等。根據繡品的質地和紋樣,即其底料和刺繡圖案,我們通常能夠判斷出它的年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