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寶島藝術家在廣東美術館引導觀眾開啟感官“聽”畫面“看”聲音
紙皮像蘑菇菌一樣從墻壁上“生長”出來;踩踏在鼓風機吹脹起來的白布上,像陷入一片“白色海洋”……臺灣美術館策劃的“感官拓撲———臺灣當代藝術體感測”正在廣東美術館展出,并將持續至本月28日。11位臺灣藝術家將帶著你啟用眼、耳、鼻、手,用感官知覺藝術。
臺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直言,這是對廣東美術館的亞運“回禮”。這次帶來的11位臺灣藝術家的作品,選在亞運期間開放,其理念也與亞運相同:“是強調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協調以及連結。”
據策展人蔡昭儀介紹,現代社會,人類已被無限生產、快速變幻的影像訊息、商品符號等淹沒,身體的感知隨之“松懈”。此次藝術展超越了普通的視覺體驗,觀展人不僅用眼看,還可以用手摸,用身體感知碰觸,與所有的藝術作品互動。有時候,藝術家甚至顛覆邏輯,讓你用耳朵來“聽”畫面,用眼睛來“看”聲音。
這么有趣的觀展體驗,卻因為人流過大受到破壞。據廣東美術館統計,此次藝術展開展后,除了免費入場的兒童、老人,周末就有兩三千人入場。有教授甚至帶著大學生到場授課。像作品《流竄的坐標》,每次只允許一個人入場體驗,但經常有六七個人同時涌入,地板的壓感板被破壞,要到本周六才能修復。
另外,作品《光面漫游》是想讓觀展者感受生命體的靜電,人用手輕輕觸摸,就能在光板上制造波動、漂移的光亮。但光板后面連接的是220v的高壓電源。有好奇的市民用力拍打,很危險。有市民甚至直接就坐到了《回》里面的鐵絲沙發上,壓歪了椅腳。
為此,廣東美術館提醒市民愛惜藝術家的創作,文明觀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