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礦石中比較高貴的一種。中國古人認為玉是光榮和幸福的化身,剛毅和仁慈的象征。一些外國學者也把玉作為中國玉。中國是世界上開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廣泛的國家。遼寧阜新市查海遺址出土的透閃石軟玉玉塊,距今約8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所發現的最早的真玉器。傳說遠古時代黃帝分封諸侯的時候,就以玉作為他們享有權力的標志,以后,許多帝玉的“傳國璽”也都是玉做的。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國王得到一塊非常珍貴的玉石“和氏璧”,秦王知道后,許諾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雖然最后被識破只是一個陰謀,但也可見當時寶玉的價值。
中華民族的玉文化,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中國玉器發展經歷了新石器時代的孕育期、夏商西周的成長期、春秋戰國的演變期、秦漢六朝的發展期、隋唐宋遼金的繁盛期、元明清的鼎盛期六個時期。清代玉器作工工整精致,藝術、產量均達到新的歷史高峰。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的說法。玉在近段時間內的表現,也正在印證著這一說法——
2010年春拍以來,玉器拍賣價格不斷被刷新,明清玉再次熱透拍場。2010年6月26日,乾隆青玉螭龍玉璽在臺北拍出1.018億元天價,成為中國帝王璽拍賣價的狀元,也將御用印璽拍賣帶入了“億元時代”; 2010年10月7日,香港蘇富比清乾隆御寶“信天主人”交龍鈕白玉璽以1億2162萬港元成交,刷新御制玉璽及白玉世界拍賣紀錄。
玉璽拍賣帶動玉器市場的火爆,但是近年來,玉器市場魚龍混雜,被受藏家喜愛的翡翠與和田玉更是不斷被熱炒,玉器如何收藏值得藏家思考……
古玉收藏市場贗品多
明清玉器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風格上,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拍賣場上價格屢創新高,與此同時,大量贗品也在充斥各地古玩市場。業內人士透漏,江浙一帶高仿品居多,這一地區在明清兩代就是全國民間制玉的中心,賞玩雕琢玉器的風氣十分興盛,當時有不少工匠進宮琢玉,傳承至今,這里的玉雕匠人大都工藝精湛,熟習皇家制玉特點,由他們制作的仿明清宮廷用玉,以假亂真的能力不容輕視。這里制作的高仿品用料講究,多用上好新疆和田玉雕琢,同時采用傳統工藝,制作精心費力,完全達到了明清宮廷制品的水平。
鑒定高古玉器,有專家意見是“通過分辨古玉的各種沁色可以斷定古玉的真偽”。但事實上,如今市場上所見到的沁色存在“虛假成分”,有些是在玉石成器后沁入的。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新玉作舊”手法。如將仿古玉放在火中燒之,等熱時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紅色顏料,涼后再燒、再抹,如此反復多次,直到顏色沁入玉中。
偽造血沁著只是作偽的一種手段,此外古玉造假還包括:偽造牛毛紋法、偽造雞骨白法、偽造陳墨黑法、偽造黃土銹法、偽造土蝕法、油提法、叩銹法、偽造黑斑法等。
新玉市場遭“泡沫”危機
玉器價格的瘋漲,除了跟玉石原料產量日益減少有關外,還跟大筆熱錢的瘋狂進入有關。今年,翡翠與和田玉陸續有大筆資金注入,尤其是國家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后,一些炒房者將目光轉向玉器,他們出手往往是大手筆,多由幾個人聯合起來,投資總額上千萬甚至上億元。作為投資,他們只接受上等好料,或者直接到礦廠購買原料,或者自己投資開采原料。致使翡翠與和田玉呈“泡沫式”增長,和田玉年漲百倍。翡翠市場中出現“面粉貴過面包”的市場問題。
不論是作為收藏,還是投資。普通老百姓都需謹慎而行。玉器投資收藏也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知識性,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