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印譜價格在牌場上近年屢創新高,使得印譜成為藝術市場的又一熱點。印譜有兩個基本價值:
一是作為書的基本價值
二是作為印章形象留存的印學價值
中國近代印譜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而也奠定了它非凡的收藏價值。自清代以來,印譜一直被收藏界密切關注,價格一直不菲。印譜在刊行之初的數量極少,有很多好版本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失傳。清末民國期間,又有大量珍貴的印譜流失海外,再加上幾經戰火浩劫,存世的已屬鳳毛麟角。近年來,印譜收藏與投資漸漸走熱。由于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的收藏家認為漢文篆刻名貴印章既是賢達的表現,又是貴重禮品,因此對珍貴印譜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之上乘的印譜精品存世量越來越稀少,導致印譜價格穩中有升。在2010年春季拍賣會上,國內首個印譜拍賣專場表現在朵云軒開拍。在這場參拍階層眾多的拍賣專場中,100件拍品,成交率高達77%,大多經過數輪競價才為藏家收入囊中。其中,明代萬歷年間吳迥所輯《求定齋印章不分卷》,成交價高達起拍價的22倍,而民國年間方節庵所輯《古今名人印譜》兩三年前在西泠印社拍賣時5萬元起價就已流拍,如今卻一舉拍得30萬元。

吳迴《求定齋印章不分卷》
印譜的“天價”出現在2004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上,清康熙皇帝御制印璽寶藪(即皇帝印章的印譜)當時拍得400萬元。此外,可圈可點的還有拍得88萬元的明代汪關所輯《寶印齋印式》。 2008年德寶秋拍也曾有過印譜專題,共有30件拍品,成交24件,成交率達到80%。精品拍品成交價格更是出人意料,如第554號拍品明代篆刻家趙宦光所篆《趙凡夫先生印譜》起拍價為28000,最終39200元成交;第555號拍品《遁?秦漢印選》,此拍品是由清代篆刻大家、西泠印社早期創辦人之一的吳隱所輯,并且原裝原箱,品相完好,所以倍受藏家關注,其起拍價45000元,最終以91840元落槌,是起拍價的二倍,成為此場印譜部分中成交價之最;第581號拍品清人何昆玉輯的《吉金齋古銅印譜》亦有不錯的表現,以42560元成交;第582號拍品清末鈐印本《飛鴻堂印譜是印譜中最后一件,此本印譜為白紙印本,開本宏闊,品相極佳,是《飛鴻堂印譜》同類版本中較為難得的精品,其競價過程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由40000萬元起拍,最終以87360元的價格成交。
2005年是印譜拍賣較為輝煌的一年,上海博古齋、嘉泰和敬華等拍賣行上印譜成交率極高。其中,明代汪關的《寶印齋印譜》更是以88萬的高價拍出,名列去年古籍成交價的前10名,令人對印譜收藏刮目相看。近代朱文篆刻大家陳巨來親筆題識的《盍齋藏印》,在嘉泰秋拍以3.3萬元成交。5月,上海國拍舉辦博古齋古籍善本專場拍賣會,印譜部分上拍拍品17件,其中最難得之品為清乾隆間汪啟淑鈐印本《漢銅印叢十二卷》,6冊巾箱本,雖估價僅6000~7000元,然最終以4萬元成交。在上海朵云軒2005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付拍的印譜大多以高出估價1倍的價格成交,其中20世紀60年代鄧散木所撰的《廁簡樓印存》(16冊)估價為2.5~3.5萬元,最終以4.95萬元成交。朵云軒2005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上拍的印譜也多以高出估價的價格成交。有人將印譜收藏分為名家手打印譜、明清印譜、民國印譜、當代名家印譜,這是就印譜的時代特點和制作特點進行分類的。目前,上述這些類別的印譜,價格相比古籍拍場上的其他種類拍品,價格還不到位。有分析家認為盯準印譜拍賣的藏家雖然較之以往有大幅增加,但他們關注的大多還是印譜的版本價值,而非印學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印譜的版本價值凸顯出來了,印學價值卻遭到低估了。這是一個投資誤區。 隨著投資者對印譜雙重價值的深入考量和對印譜價格空間信心的增強,相信印譜市場在未來幾年,會脫離這種比較低迷的價格上升軌跡,表現出良好的市場發展勢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