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拿來藏品讓專家鑒定

27日,眾多市民攜藏品參加“盛世收藏”舉辦的免費鑒定活動。
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聯(lián)合主辦、深圳收藏協(xié)會和閃雋藝術(shù)中心協(xié)辦的“盛世收藏”系列活動,10月27日下午在羅湖區(qū)創(chuàng)意文化廣場推出了第4場免費文物鑒定會,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市文管辦的專家們主持鑒定。
當日的免費文物鑒定現(xiàn)場,記者發(fā)現(xiàn)請求鑒定的文物收藏愛好者非常多,臺階過道也站滿了人。藏友們的身邊,或是大包小包,或是拉桿箱、小輪車,他們拿著手里的號牌,靜靜地等待著專家的鑒定。
祖母墓里出來的盤子
市民江女士拿來了一些銅錢,深圳收藏協(xié)會會長楊傳耕鑒定說,“銅錢還不錯,清代的,雖不是市場上特別珍稀的品種,但已經(jīng)不錯了,好好保存。”江女士又拿出一個綠色的瓷盤,釉色均勻而光亮,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任志錄認真看過后,判定說,“盤子是乾隆時期的,雖然不是官窯,但也是民窯里面不錯的制品,有不錯的收藏價值。”
記者問江女士:“盤子是從市場淘來的嗎?”她說:“不是,是我老公奶奶的墓里出來的。”幾年前,因高速公路的興建,要通過奶奶墳?zāi)顾诘膮^(qū)域,在清理之中,發(fā)現(xiàn)了這只盤子和銅錢。江女士說:“清理墳?zāi)箷r,覺得老奶奶生前的日子不是太富裕,就這么一個好盤子跟她走了。盤子肯定是奶奶生前非常喜歡的,要好好保存著,它是奶奶留給我們的紀念。”
紫砂壺的主人
此次鑒定會上,假貨依然很多,假青花、假大洋、假佛頭一再出現(xiàn),青銅、玉器、字畫做舊的手法一一被專家揭穿。某市民拿來一件落有清代“任伯年”款的畫作,被專家告知,那是石印套色的東西,根本不是任伯年的原作。
一位姓章的市民拿來6件瓷器,沒有一件是真的東西,專家評判之后,他依舊神色自若,甚至依舊那么高興,裝好東西之后,攜夫人昂然離去。記者尾隨上去聊了起來,“東西是假的,有什么感想?”他說:“沒什么,來玩玩。我收這類東西,也有些年頭了,如果是真的,當然好,假了我也一樣玩,因為買得不貴嘛。我就是喜歡,就算假的,也是照著古代真的東西做不是?”記者說,西北有個知名的作家,他書房里真假古董全有,兼收并蓄,您很有他達觀的氣度。他謙虛地說:“不敢高攀,和人家比,我這是雕蟲小技了。”
章先生說,2001年他一個鑒定會上買了一件1.5米高的青花天球瓶,非常喜歡,興趣從此就來了,此后經(jīng)常到黃貝嶺古玩城找東西,不管老的、新的、真的、假的,工藝好的就買,價格上都不貴。最喜歡的就是仿制的珠山八友瓷版畫,已經(jīng)藏了數(shù)十件。又因為對唐代的茶圣陸羽很敬仰,就想積攢些紫砂壺,于是一次購進了300把壺。“選壺的標準是樣子和款識不能重復(fù),買回來你就看吧,千姿百態(tài),形象各異,鐫刻的文字龍飛鳳舞,山水風(fēng)光旖旎,好玩得很。后來一打聽,我這到底是小巫見大巫了,聽說深圳一位仁兄居然收藏了上千把紫砂壺。”
收到真東西的年輕人
鑒定會上也有不錯的東西引來專家的重視,一位市民拿來一幅清“四王”之一王鑒的山水畫,專家反復(fù)觀看,覺得紙質(zhì)、款識、畫風(fēng)都對,王鑒的畫在市場上的價格已經(jīng)很貴。任志錄希望藏家有時間帶這件藏品到文物考古鑒定所再做詳細鑒定。記者得知,這幅畫作多年藏于香港一位商人手中,商人破產(chǎn),就轉(zhuǎn)讓給了這位市民。
二十幾歲的公司職員馮先生,帶來了七八件東西,有民國時期的粉彩碟子、清朝道光年間的青花碟子、乾隆年間的青花香爐等等,他得到了專家的肯定,說“你的東西都對,都是老東西,眼光不錯”。
記者同小馮聊了起來。他收藏時間非常短,才兩年。起初在市場上也買了一些贗品,但他不甘心就這樣枉交了“學(xué)費”,他以自己刨根問底的性格,窮追不舍——東西假在哪里?他讀書、看圖錄、賞博物館、跑文物市場,做了很多的記錄和心得,加上自己的記憶力和悟性極好,短短的兩年就基本走上了正路,再買東西,“打眼”的記錄就越來越低了。他說,自己很喜歡“盛世收藏”這塊新品牌,也想借此進入檔次不錯的收藏圈子。文物鑒定專家評價說,這個年輕人在收藏上比較有前途,走的路子穩(wěn)重扎實。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