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富比員工展示即將拍賣的馬奈名畫《馬奈自畫像》,此畫在2010年6月22日以2,000萬英鎊(合2,948.8萬美元)成交
CNBC的一則報道中稱,如果在過去幾年里,你沒有買銀行的股票,而是買下一些繪畫作品,你的退休儲備金可能不至于像現在這么少。根據對市場進行追蹤調查的法國artprice.com的報告,截止到2010年7月的過去十年里,所有被交易一次以上的藝術品的價格指數創造了將近11%的年收益率,超過標準普爾500大盤股指數和其他絕大多數的資產類別,包括債券和日用品——雖然當年毫無爭議的領跑者是黃金。
據負責指數統計的artasanasset.com報告,盡管經濟在滑坡,印象派和現代藝術作品銷售的強勁勢頭將2010年上半年Mei Moses“全藝術指數”推向了13.4%的高位,和標準普爾500的6.5%形成鮮明對比
從宏觀上看,Mei Moses的一線拍賣行反復交易藝術品指數和標準普爾500在過去50年里創造的年收益率是大致相當的。
一些收藏性藝術品可以起到對沖通脹的作用,因為“不動產”(比如黃金)的價值會在貨幣貶值時上升。
那為什么大家不把家底都扔到畫布上去呢?
首先,藝術是一種不穩定的資產。對某一流派的需求很難說什么時候會突然猛增,什么時候會枯竭。
舉例來說,Artprice的統計發現,經過十年的經營,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上漲了500%,印度當代藝術則坐享700%的收益,然后在2008年和2009年,兩大門類的價格下降了30%。
還有一個原因,藝術品的流動性遠不及金融資產,很難進行即時的買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