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鶴壽圖》
相關鏈接:
北京傳是國際拍賣2010年秋拍的巡展尚未登程,我便應邀前往庫房先睹為快。隨著畫軸徐徐展開,一幅幅名作紛至沓來。一日目覽千件作品,雖有眼花繚亂之慨,然而令人感動者甚多,歸納起來傳是今年的秋拍有三大亮點,叫人怦然心動:
名家舊藏值得尊崇
相對于北京其他拍賣公司今年秋拍動輒以近萬件拍品的“人海戰術”, 傳是公司的秋拍到有點勝似閑庭信步的自信與悠然。五個專場、1000余件拍品的背后,飽含了傳是人的苦心與執著。其中一批名家舊藏的書畫精品,給人以刻骨銘心的感動,不得不欽佩這些作品的舊藏家高人一等的藝術品位和目光之犀利,而這些舊藏家本身也均為一時之俊杰,與作品兩相輝映,無形之中增加了藏品的號召力,不妨介紹一二。
徐曉明先生(1911—1993)舊藏徐悲鴻《秋風萬里頻回首》,是徐悲鴻作品中被普遍贊賞的經典之作。
徐曉明,別名徐飛白。湖北大冶城關鎮人,中國民革成員。學校畢業后投筆從戎,于1936年參加李宗仁、白崇禧組建的第四集團軍政治部,在政訓處任上尉組訓科科長,從事為軍隊編寫抗日救國手冊等抗日工作。1938年后被任命為廣西省府咨議。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了北京中央政法干校兩年脫產學習,畢業后安排在武漢機械工業學校(現為武漢船舶技術職業學院)任中文教師。
徐悲鴻與徐曉明有師生之誼。1936年6月,徐悲鴻在徐曉明的陪同下前往廣西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受到了桂系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等人的熱烈歡迎和禮遇,在桂林創作了大量作品。
這幅徐悲鴻《秋風萬里頻回首》,是其馬類作品中的大精品,就是在此間創作并贈予徐曉明的。他在畫上題款“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寄托其一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此畫美在馬的動勢,脖子扭動,頭向后方張望,鬃毛在風中飛揚,四腿站姿優美,突出了馬的肩部、胸部、頸部大塊肌肉的形狀,凸現馬的英俊、雄健形象,標志著徐悲鴻中西融合的藝術理論和理想在創作實踐中的最高成就。
黃琪翔、郭秀儀夫婦舊藏齊白石《鶴壽圖》,是齊白石作品中難得一見的大精品。
黃琪翔(1898—1970)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著名愛國將領,政治活動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參加了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功勛卓著。解放后,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第一、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等職。
黃琪翔夫人郭秀儀(1911——2006)是我國知名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行者之一,農工民主黨中央名譽副主席。郭秀儀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女畫家,是齊白石晚年最得意的女弟子之一,因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照料齊白石晚年的生活,深得齊白石的贊譽。
黃琪翔、郭秀儀夫婦是齊白石作品重要的收藏家,舊藏齊白石作品多達數百件之多,并且精品迭出,學術界公認的代表了齊白石山水畫最高成就的十二條屏就是由他們收藏的。這幅尺寸為155x39cm的《鶴壽圖》創作于1951年,是在郭秀儀成為齊白石入室弟子的同年創作的,畫面喜慶,寓意吉祥,是齊白石作品中罕見的題材,并且著錄于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清風見蘭——郭秀儀的藝術生涯》書內。既是精品,名家舊藏,來源清楚,著錄明確,定是市場競奪的熱門佳作。

齊白石《富貴雙吉》
李燭塵舊藏的齊白石《富貴雙吉》。
李燭塵先生(1882—1968),湖南人,原天津久大鹽業公司總經理,曾任輕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他還任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委,為恢復和發展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經濟作出了貢獻。毛澤東、周恩來多次當面征求他對重大決策的意見。
1948年,88歲的白石老人在藝術正臻爐火純青時創作了一批以動物為題裁的精品,如曾在拍賣市場創造出高價的《葡萄松鼠》和本幅作品《富貴大吉》。這兩幅作品均是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李燭塵舊藏,其上款都為“燭塵先生”。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注重為萬物寫神,此幅作品色彩鮮明,畫面生機蓬勃、雅俗共賞,生活氣息濃厚。畫面中雄雞和雌雞四目相對,傳達出一種含情脈脈的柔情,畫家以精妙的筆觸,將一對雞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描繪的淋漓盡致,帶給觀者極大的藝術享受。畫面左上角又繪以盛放富貴的牡丹,不但使畫面布局更加完美,也以富貴大“吉”的寓意,表達了對李燭塵先生一家美好的祝福。

林風眠《五美圖》
近代名跡目不暇接
近現代書畫部分,傳是的拍品可謂精彩紛呈。300余件作品,面目各異,驚喜不斷。中國美術歷史上的名家如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林風眠、傅抱石、陸儼少等,均有重量級作品登臺亮相,呈現出群星閃耀的場面。
林風眠的《五美圖》的確是分外嬌嬈,美不勝收。從1977年起至1991年辭世為止,林風眠在香港生活了十四年。初到香港時,林風眠就定居在中僑公司。他的作品交由香港中僑國貨藝廊代為展售,此《五美圖》便是其中一幅。中僑國產百貨公司秘書吳棣榕先生,不僅負責林先生的聯絡接洽等事務,還目睹了他創作《五美圖》的全部過程。此畫最早亮相于2009年“西泠印社五周年慶典拍賣會”上。
這幅典型的林風眠仕女圖,從仕女的修眉、文鼻、鳳眼、櫻桃嘴等五官的表現,幾乎是作程序化的處理,表現出中國古典文學中描繪的傳統美女的樣子,典雅中蘊含著民間藝術的意味,予人濃厚的親切感。輔助以淡雅的色塊鋪展仕女的衣裳,以柔潤流暢的細長線條勾勒衣紋,飄逸靈動。林風眠成功突破了繪畫構線賦彩的單一效果,使其筆下五位仕女風姿綽約的身軀在面和線的重唱中忽隱忽現,分外美麗悅目。

張大千《清荷》
張大千早年畫作《清荷》,作于1934年,是以潑墨法涂寫荷葉,濃墨勾勒葉筋,與之交錯滲破,墨氣淋漓而富有層次。淡墨和花青繪荷莖并勾勒潔白的荷花,筆法圓潤而飄動,現出他對石濤的恣縱和徐渭的融凝的領會。下端荷葉則用赭墨畫出,全作墨色清逸而花葉對比強烈,更突出荷花的瑩潔,輔以清雋的題詩,頓生清新明妍之感。此圖具原始裝裱及大千自題簽,更顯珍貴。
黃胄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杰出的人物畫家。他習慣畫西北少數民族的生活。傳是上拍的這幅《織毯圖》,充分表現了黃胄先生在線條和色彩造型的功力。作品中的維族少女舉手間似有機梭翻飛,棉線飛舞之感,火熱的勞動場面被描繪的惟妙惟肖。
古代書畫出生豪門
“清宮典藏”的藝術品中,最大的亮點是著錄于《石渠寶笈》諸編的作品,這已經成為了收藏界的共識。而傳是秋季拍賣推出的乾隆帝《御臨鍾繇力命帖卷》,就是這樣重量級的拍品。
著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乾隆帝《御臨鍾繇力命帖卷》,是臨鍾繇書手卷,尺寸不大,質量甚高。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專家金運昌先生鑒定后作文淺談說,此卷引首“取法乎上”寓意豐富。所謂“取法乎上”包括了多種含義:自謙與自負。自謙者,“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自負者,在古人的語匯里,“得乎中”已是相當驕傲的講法了。正文前后隔水所鈐“靜宜園”、“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璽,它當年是被收在北京香山靜宜園中,直到乾隆帝極晚年退位后,還曾取出自賞——真正是得意之筆。
《御臨鍾繇力命帖卷》的傳承經過非常曲折:乾隆帝逝世后,他的部分御筆與珍玩被嘉慶帝移往大內建福宮花園統一封存,故此卷在《寶笈三編》著錄時歸入“延春閣”藏品——延春閣是建福宮花園的中心建筑。眾所周知,整個建福宮花園毀于1923年的一場大火。這一卷臨本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說明它在火前早就被人盜出。史家多疑建福宮之災乃內監為掩蓋偷竊罪行而故意縱火,看來并非空穴來風!而以紙張而論,《寶笈三編》云是“金粟箋本”,即宋代金粟寺鈔印佛經用紙,四圍又加手繪卷草紋飾,其名貴何用多言?卷內十馀方御璽鮮紅欲滴,并未濫入后人印章、題跋;裝褫絹素亦是舊物,保存著宮廷裝潢原式,是皆可貴之處。
另一件古代名品董其昌《山水冊頁》,也是難得的藝術精品。本件冊頁款識中所題“吾家北苑”指董源。董源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因董其昌與董源同姓,所以他常將董源親切地稱為“吾家北苑”,在其《畫室禪隨筆》中提到董源亦稱“乃宗吾家北苑”。董其昌《山水冊頁》在仿董源的基礎上提純了繪畫語言,將大自然中的山石、樹木形象加以簡化,以筆墨的濃淡和皴法的疏密變化體現景物間的遠近關系。其間配以屋舍,但杳無人跡,追求枯淡幽靜,蕭散淡遠的意境。
傳是國際不是北京最大的拍賣公司,今年秋季拍賣也只提供1千余件拍品,然而卻能夠出現如此之多的藝術精品、妙品,殊為不易,顯示其清晰的思路和穩健的步伐,這本身就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構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