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公望流傳作品據(jù)說有50幅以上,《天池石壁圖》是黃公望淺絳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天池石壁圖》絹本設色,縱139.3厘米,橫57.2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左上方有作者行楷書題款三行,曰:“至正元年十月,大癡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鈐“黃公望印”朱文印、“一峰道人”朱文印、“黃氏子久”白文印。“至正元年”為1341年,黃公望時年73歲。 圖中畫的是蘇州以西30里吳縣境內(nèi)的天池山勝景。
《天池石壁圖》左下三棵巨松高聳,雜樹林立,茅屋隱約其間。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層層盤桓向上。至右中,一池四邊石壁陡立,橋閣筑于池中,飛瀑瀉水,此點題之筆也。
構圖繁復,但用以勾畫的線條和皴筆則十分簡略。大山通體以赭鋪底,然后以墨青、墨綠層層烘染出高低、遠近之層次。后人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
黃公望的畫一般不用濃烈的色彩,也不用大片的潑墨,更少有剛硬的線條。畫中圓松用線居多,著墨干枯居多,充分顯示出一種明潤秀拔、溫雅和平以及松散柔和的氣氛,體現(xiàn)著豐富的筆墨韻味,不僅表達了畫家的主觀情趣,更寄托著作者對寄情林泉的向往。在這里畫家并不以描摹實景為能事,山川、樹石只不過是畫家遣興抒懷的對象,折射出黃公望對現(xiàn)實生活的消極、淡泊、隱逸的態(tài)度,這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畫家的傾向。
黃公望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生活坎坷,所繪山水受趙孟頫影響,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筆意尤為簡遠逸邁。這種繪畫風格,也正是黃公望有別于王蒙、倪瓚、吳鎮(zhèn)的地方。從黃公望的傳世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他年少時師從趙孟頫及五代、北宋畫家的痕跡,更有著明顯的南方畫家董源、巨然的風格,淡墨輕嵐、云霧迷茫、林木秀潤、幽谷空寂。
縱觀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從唐末五代達到第一個高峰后,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南宋則流行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水墨剛勁派畫風。元代趙孟頫托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效北宋,遠法晉唐。黃公望繼趙孟頫之后,更多地著意于董源、巨然,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徹底改變了南宋后期院畫陳陳相因的舊習,把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畫推向畫壇主流地位,開創(chuàng)了一代風貌。元畫的特殊面貌使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溢于此卷。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云:“元人幽秀之筆,如燕舞飛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橫波微盼,光彩四射,觀者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也。”此話準確地概括了元人的筆墨風格之美。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