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攝影史學家泰瑞•貝內特(Terry Bennett)認為:中國攝影史的研究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舉步維艱,未能得到大的進展,因為早期在中國拍攝的攝影師都為外國人,那個時期的中國照片基本都留散于國外,加之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不斷的戰亂,包括文化大革命,又摧毀了國內全部的影像資料,并割裂著中國攝影的歷史。
中國攝影史早期重要人物,如林箴、羅森、鄒伯奇、羅元祐、羅以禮、溫棣南等,都少有攝影實物傳世,有些僅僅留下了文字記錄。此外,由于攝影藝術品的特性,很多在中國攝影史上著名而重要的攝影家,雖有影像傳世,但少有影像的藝術藏品,如新中國第一代攝影家陳正青、齊觀山、孟慶彪……
慶幸的是,攝影收藏在中國已經艱難起步,攝影拍賣也進入了第五個年頭了。
2010華辰影像秋拍最大的亮點是組織了“來自照相館的照片”和反映攝影技術技法與藝術融合的“向攝影致敬”兩個專題,為中國的攝影收藏建立了兩個新的脈絡。
從攝影術誕生到二十世紀中葉,中國歷史上很多重要的影像資料都出自照相館,這些照片不僅記錄著中國近代史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也承載著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最重要的脈絡。華辰影像成交結果表明,出自照相館的老照片得到了收藏市場的十分地認可。由南京光華照相館為國民黨拍攝的“最后的全家福” 在08秋拍拍出了十二萬多元的價格,巴黎著名的Bertall照相館拍攝的《1867年世博會中國參展人員名片照》在09秋拍拍出了十七萬多元的價格。這次華辰影像秋拍的“照相館”專題又上拍了許多清末民國著名照相館拍攝的名人照片,如中國攝影史上最重要的攝影人賴阿芳開設的阿芳照相館拍攝的照片和上海王開照相館拍攝的《阮玲玉》。
出自照相館的照片還為中國留下了重要的影像史料。本次上拍的長春藤坂照相館《溥儀和偽滿洲國政府官員的合影》,是偽滿洲國成立之前,溥儀和他的偽滿洲國政府官員的合影,其中包括有彼時的國務院總理鄭孝胥、外交總長謝介石、軍政部總長張景惠、侍從武官長張海鵬、實業部總長趙燕卿,交通總長丁鑒修、司法部總長馮涵清、民政部總長臧士毅、參議府參議羅振玉和偽滿洲國陸軍中將工藤毅。這張有關偽滿洲國成立的大合影不僅極具史料價值,而且品相完美,是影像收藏的珍品。
拍品中還有民國時期工作于北京哈同照相館的德國女攝影家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制作精美的攝影集。赫達旅居中國期間,曾傾心拍攝北京,以高超的攝影感染力盡顯京城的歷史風韻。赫達去世后,其家屬將她在中國所攝的一萬多張底片和六千多幅原版老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贈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因而上拍的赫達影集是收藏領域留存于市場的極品。出現在拍場的還有國內外照相館在清末民國印制的古籍善本書,如鏡真照相館拍攝出版的《農事實驗場全景》(北京動物園)和東京中村寫真館(照相館)印制的《北京寫真貼》。
在今秋拍的“攝影古籍善本”中,還有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和馬格蘭著名女攝影家英格•莫拉絲(Inge Morath)夫婦撰寫的《中國的邂逅》(China Encounters),雖然這本書出版年份較晚,難得有兩位已逝作者的親筆簽名。
本次上拍的一百多張十九世紀的老照片為中國攝影史的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實物史料,其中包括在中國攝影史中亟待詳細研究的保羅•尚皮翁(Paul Champion),雷蒙德•馮•斯蒂弗利德男爵(Baron Raimund von Stillfried)和約翰•懷特(John Claude White),他們的照片都是第一次現身華辰影像拍賣。在近當代的拍品中,有張印泉、姚經才的原版老照片;郎靜山、薛子江、梁光明、徐肖冰等攝影大家的精品;還有當代藝術家馬六明、林然、何俊杰、陳農、馬東欽、張輝、吳林蔚、盧彥鵬、邸晉軍等的作品,也都是第一次現身華辰影像拍賣。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當代影像藝術在中國正逐步走向成熟。旅美陳建中教授在“向攝影致敬”專題的前言中寫道:“回到攝影誕生的原點,認識攝影作為一種光化學藝術表現形式的原始初衷,探討攝影新技術在當下藝術創作的位置和作用”。這部分的拍品都是采用了特殊的攝影技術技法和特殊材料,如鉑金、曬藍、濕版、玻璃板、宣紙等,創作的當代影像藝術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沒有、在經濟上也不可能支撐具有“技術之美”的影像藝術品,而種種在攝影材質采用和技術技法使用上的缺憾,恰恰構建出這個時期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品的“技術之美”。當下,影像藝術家追求技術技法完成度已經成為了時尚,對早期成熟的攝影術的重拾和應用正在成為中國影像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觀念、哲理、視覺、美學的考量外,難以取代的影像技術和不可復制的獨版概念也正在成為攝影收藏重要的考量標準,“技術之美”正在成為當代影像藝術品評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