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展覽于2010年10月15日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紀念中央美術學院命名六十周年,北京市文物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的系列活動的重要呈現。
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成就最大、影響最廣、最受人喜愛的藝術家,同時,齊白石所獲得的“人民藝術家”至高榮譽, 齊白石的藝術極具的“人民性”的特點。
何謂“人民性”?
真正的藝術必然要體現人民性。什么是符合人民大眾的藝術?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說:“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齊白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展覽的學術指導余丁教授解釋人民性時談到,從這個展覽中,展示了齊白石的藝術從群眾中來,農民出身的齊白石其藝術的人民性,不僅僅講的是出身,同時,其作品也是從群眾中來。
如何體現到群眾中去呢? 藝術回到群眾中去,這不是迎合大眾口味,而是通過大師作品來提升群眾對于藝術的品味,升華人民群眾的真正生活。
齊白石藝術人民性如何演進?
本次展覽不同于以往單純按照編年史順序或題材分類的展覽理念,意在通過社會學的考察方式,突出齊白石人格及其藝術中所具有的“人民性”特點。按照“人民性”的四個漸進層次,以四個不同的主題:“人民一員——自然天性質樸從藝”;“獨立畫家——個體精神 智慧營生”;“世界公民——藝為天下 國際揚名”;“人民藝術家——群眾中來 群眾中去”作為展覽基本架構。
從四個漸進的階段我們看到了齊白石如何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藝術道路。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教授認為,齊白石的意義和價值被中國版的“商業化”做了最大化的發揮。徐冰教授在《齊白石的藝術:工匠之思與民間智慧》一文中如此評價齊白石藝術的“波普”性,把齊白石的藝術與“波普”相提并論會有些別扭,但即使將普遍認為的齊白石藝術中“人民性”、“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等概念全用上,還是不足以說明其藝術與社會之關系的特別之處。白石老人通過他眼睛所選取和用他的藝術為蹉跎年代的中國人保留著一份美好、純真、有情趣的生活。在中國人內心情感中,到什么時候它們都是不可缺失的。
一票否決的入選機制
本次展覽展出作品103件,集中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和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齊白石精品、信札以及部分珍貴的文獻史料和影像資料。
這103件作品是經過四位老先生郎紹君、薛永年、張立辰和靳之林在真偽和藝術性方面進行甄選,四位施行了“一票否決權”,稍有些懷疑的作品都被排除在展覽之外。
如此仔細認真的態度,為了展覽讓觀眾、收藏家們能更多的看到“齊白石的標準作品”。
齊白石對于現代中國畫發展史的意義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在前言中寫到:齊白石對于現代中國畫發展史的意義在于:他一方面深入學習傳統筆墨,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代大家,將中國畫傳統的精華傳承下來,并吸取了古代先賢的文人畫趣味和近世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意味;一方面又銳意開創,衰年變法,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見長,兼及人物、山水,形成了質樸清新、酣暢精妙的個人風貌。
此展覽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精品系列展”項目的延伸最大程度的發揮藏品的學術價值和實現公眾藝術教育的社會使命。我們相信,只有學院與社會更加深入的接觸與互動,學院才能更加廣泛、更為有效地為社會、為人民服務。
據悉,《齊白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書將與展覽同時亮相。本次展覽從10月16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至2010年11月12日結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