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青玉螭龍玉璽


玉,石之美者。
中國的玉文化有近萬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的說法。而玉在近段時間內的表現,也正在印證著這一說法——
今年4月,御璽拍賣之最被刷新:香港蘇富比春拍上,清乾隆御寶題詩“太上皇帝”白玉圓璽以9586萬港元成交,這個數字也打破了白玉拍賣的世界紀錄。而3年前,這款御璽首次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的拍賣場時,就曾以4625萬港元創下過當時的紀錄。就在清乾隆御寶題詩“太上皇帝”白玉圓璽打破世界紀錄兩個月之后,“乾隆青玉螭龍玉璽”就在臺灣以4.8億新臺幣拍出,再一次刷新紀錄。古董收藏圈轟動了。除皇帝玉璽外,清宮玉器也不乏精彩表現: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晚清翠玉雙龍活環耳蓋爐以3000萬元成交,躋身“清宮玉器拍賣”的三甲;北京匡時的清乾隆翡翠浮雕夔龍紋雙耳龍鈕方鼎也以近2000萬元成交。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明清玉器存世較多,所雕刻圖案多為吉祥題材,深得人們喜愛,而且收藏門檻也較高古玉要低。但是近年來明清玉市場是魚龍混雜,收藏者需要謹慎。
百年歷史
明清玉熱透拍場
2010年秋拍在即,業界及藏家無不期待著玉的精彩表現。據拍買行透露的一些訊息來看,許多精品都將趁秋拍一展身手。玉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如此關注,與其近段時間的表現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御璽在中國的傳統意識里被認為是無上的權力。今年4月,御璽拍賣之最又一次被刷新——香港蘇富比春拍上,清乾隆御寶題詩“太上皇帝”白玉圓璽以9586萬港元成交,這個數字也打破了白玉拍賣的世界紀錄。而3年前,它首次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的拍賣場時就以4625萬港元創下過紀錄。歷史總在改變著,僅僅維持兩個月的紀錄再一次被打破。當“乾隆青玉螭龍玉璽”在臺灣以4.8億新臺幣拍出時,古董收藏圈轟動了。而拍賣過千萬元的御璽也是不勝枚舉。今年保利春拍,乾隆御制白玉交龍鈕“自強不息”寶璽以5656萬元奪得夜場頭籌;去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乾隆御筆”白玉璽以6338萬元成交;2003年在香港蘇富比拍出的清乾隆“御用組璽5件”成交價為2918.24萬港元。而近日有消息稱,英國寶龍拍賣行將在11月拍賣清朝乾隆皇帝的白玉璽,保守估價至少在500萬英鎊(5258萬元人民幣)以上。
除御璽外,清宮玉器也不乏精彩表現: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晚清翠玉雙龍活環耳蓋爐以3000萬元成交,躋身“清宮玉器拍賣”的三甲。北京匡時的清乾隆翡翠浮雕夔龍紋雙耳龍鈕方鼎也以近2000萬元成交。往前追溯,2006年、2007年香港佳士得連續兩年推出的兩場“瑰玉清雕-Alan and Simone Hartman重要玉器珍藏”專拍,無論是單件玉器的成交價,還是專場拍賣的成交額皆創歷年全球玉器專場拍賣之最。2006年11月28日的首場專拍成交額11605.2萬港元,此場專拍的成功推動了清代玉器的行情大漲。次年秋拍,第二場專拍的成交額已高達19855.45萬港元,一件清乾隆“白玉鶴鹿同春筆筒”以5408.75萬港元成交。香港蘇富比自2004年春拍推出玉器專場,2006春拍推出“寶勝隆盛——乾隆珍寶暨德安堂白玉”收藏專拍、2007年春拍“玉承天令乾隆宮廷藝術品”專拍、2008年秋拍“知柔齋瑰玉珍藏”專拍,同樣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玉器拍賣傳奇。其中2007年春拍,一件乾隆御制紫檀木嵌“延年”龍鳳紋古玉壁題詩插屏以3448萬元成交。
自1995年北京翰海率先推出玉器專場拍賣會,把玉器從珠寶珍玩雜項中獨立出來。但是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內地玉器拍賣創高價的拍品多數是高古玉,明清玉一直處于低谷。2000年以后逐步好轉,其中2001年在巴黎舉辦的東方藝術品專拍中,兩件乾隆玉的天價成交刺激了清代玉器的拍賣行情。2006年開始,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的眾多明清玉器專拍所帶來的轟動效應使得一部分明清玉的價格高于高古玉。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國強表示,拍場上的明清玉器還是以清代宮廷玉器為主,尤以乾隆時期的最為受人推崇,因為它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再有由于新疆和田玉籽料減少而價格猛漲,一塊精細雕刻過的玉器可以和清玉的價格相抗衡。他還表示,20年前,明代的玉器比清代的貴,但是現在清代的玉器反而是明代的3-5倍,這是因為乾隆皇帝對于玉器的制作事無巨細,精細繁復。但是從藝術價值來說,明代的玉器要高于清代,以后必有升值空間。
萬年玉器史
明清迎來第三繁榮期
中國的玉文化有近萬年的歷史。在新石器時代,“神玉”思想占主導地位,玉成為人們通神的媒介。到商周以后是帝王玉,玉器為帝王所壟斷。春秋戰國時期,儒玉文化形成并弘揚,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比德于玉”, 提出了11點玉德儒學觀:“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君子佩玉,要按照玉德規范自己的言行,操守德行信條。“君子佩玉以顯德”、“君子無故不去玉”也流傳至今。
漢以后,玉逐漸走下神壇。宋代以后,帝王玉與民玉并存。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余力地加以提倡;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用玉做洗、注、筆筒、墨床、鎮紙、臂擱等文具,或以玉作為陳設裝飾;老百姓用玉則是圖吉祥、平安。這一時期玉器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在玉質之美、做工之精、器型之眾、產量之多、使用之廣等方面,都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所不能媲美的。
現在人們多把玉分為三類:高古玉、明清玉以及現代玉。“漢代及以前的玉稱為高古玉,魏晉到元朝這一歷史時期,華夏大地長時間處于分裂狀態,政治不穩定,對于新疆和田玉的管轄權也不明確,所以玉器一直處于低迷期,傳世也較少。但是明清統治時間長,疆土廣闊,而且是個和平盛世。也是在這一時期,玉器不再是‘神玉’和‘王玉’,而是以‘民玉’為主導。所以說明清時期是繼新石器時代和漢代之后的第三個玉器繁榮期。”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說。
之所以把明代和清代的玉器歸到一起,李彥君概括了三個方面:第一,明清兩代玉器的裝飾風格以及雕工相似;第二,鑒定起來很難清楚分開明和清的玉器;第三,兩代多用和田玉。
“明清玉器是中國玉器的復興。”李彥君表示,明清玉目前備受大家喜愛的原因:第一,年代較近,存世數量龐大;第二,多為和田玉,它是人們最喜愛的玉石品種,是中國玉文化的標志;第三,中國崇尚白玉,強調玉質的純潔、溫潤。明清時期的掛件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實用性很強。雕刻品種豐富、工藝精湛,小至各階層佩戴的玉佩,大至各類仿古器物都深得人們的喜愛。
乾隆玉泛濫
選擇明清玉仍需謹慎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拍場上乾隆玉器幾乎能占到明清玉的半壁江山。2006年、2007年香港佳士得連續兩年推出的兩場“瑰玉清雕-Alan and Simone Hartman重要玉器珍藏”專拍,單件玉器的最高成交價多為乾隆玉。在目前的清宮玉器成交前10名中,乾隆時期的玉器占去了8個位子。究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存世多。據史料記載,清初準噶爾部分裂勢力猖獗,堵塞了和田玉的來路,阻礙了玉器工藝的正常發展,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長達115年間的玉器工藝處于蕭條狀態,產量很少,傳世的玉器更為少見。乾隆二十四年平息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打通了中原至西北的玉石之路,次年新疆即開始貢玉,每年春秋兩貢加起來足有2000公斤玉石,這為皇家玉器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乾隆帝喜愛古玉和時作玉,當玉石來源解決之后,從蘇州召募名工充實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如意館,加緊趕制玉器,不久又向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天津、淮安、鳳陽、九江等8處攤派玉器活計。所以,這時宮廷玉器充斥各個殿堂。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步繁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廣泛,可分為陳設、器皿、佩飾、冊寶、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9類。嘉慶十六年(1811)始,新疆玉貢減半,道光元年(1821)時完全停止玉貢。于是,宮廷玉器日漸衰落,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不但規模減退,工藝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玉器越來越粗糙。
其次,玉料好。據記載,乾隆時期,產山料玉最有名和產量最多、質地最優者是昆侖山一支脈,地處新疆西部葉爾羌(今葉城)西南的密爾岱山,又稱密勒塔山。此山據晉郭璞注《穆天子傳》中稱“密山”,它最晚在郭璞注書之時,該山產玉就已出名。據記載,世界上僅有的一件絕品——現故宮博物院藏重達萬斤的“大禹治水圖玉山”的原料就采自該山。收藏業內人士都知道“乾隆愛白玉”,乾隆皇帝本人酷愛收藏白玉,引導了當時的白玉加工與收藏的熱潮,北京城里甚至設立了宮廷玉石加工作坊。新疆和田等玉石礦產區加大了開采力度,而且多為上乘籽料。
最后,“乾隆工”的名氣為其加分。中華民族的玉文化,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玉文化經歷了漢代的黃金時代和明朝的興盛時期,于清代達到了巔峰。在雕刻方面,無論是對于玉材的裁度認識,還是紋理的利用,都能以形取狀、以色呈彩,位置、形態配合得渾然天成,恰到好處。特別是清代乾隆年代的玉雕,有著明顯的特色,在巧作、浮雕及鏤雕的技法上達到了鬼斧神工之境。于是“乾隆工”就是用料考究、精雕細琢、不惜工本的代名詞。貼上“乾隆工”標簽的玉器在中外收藏家眼中,都被視做代表一代玉雕藝術的精華,被視為上品。
在北京愛家國際收藏品交流市場銷售古玉器的老板王森田,總是拿著相機給他搜集來的玉器拍照,然后自己鑒定。十幾年與玉的接觸中他也有疑問,“玩高古玉的人還少,而且懂它的人更少,所以它的價格也不高。明清玉相對門檻低一些,而乾隆玉的認可度高,炒作厲害,致使大量現代玉器冒充其中。現在隨便一塊玉都說是乾隆玉,假的太多。我有一個疑問就是民國玉哪去了?民國和清朝的制作工藝相同,在鑒定上也不好區分。雖然民國時期戰亂頻繁使得玉器的制作數量大大減少,很多玉器在戰火中無法保存下來,但是一定會有部分留下。還有就是現代玉去仿制明清玉的情況也很嚴重。所以大家在拍賣場或者市場上都要謹慎對待”。商報記者 董昆
小百科
明代玉風格特點:
造型粗獷渾厚,雕工剛勁有力。對明代玉雕,古玩鑒賞家有“明大粗”的口頭語,一般來看,明代玉雕胎體較厚重,尤其是壺、杯等器物,器壁都較厚,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外形而不追求細部。
●鏤雕技術發達 自明前期的玉帶到明后期的玉杯、插屏、嵌件、帶飾都表現出明代發達的玉器鏤雕工藝,這種工藝較之漢唐、宋元有很大的進步。
●仿古作品日趨成熟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近日吳中摹擬漢宋螭玦,鉤環,用蒼黃染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這段記載描述了明代玉雕仿古的情況。
●市俗化傾向 主要表現在品種、造型、紋飾等方面。品種上表現為禮器減少而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器物增多。造型中僅出現了許多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人物、動物作品,且在器皿造型上進一步接近瓷器。紋飾方面以花鳥、動物、吉祥圖案、文人畫為多,仿古青銅器紋飾退到了次要地位。
清代玉風格特點:
清代玉器無論在品種數量和制造工藝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技術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種和數量繁多,以陳設品和玉佩飾最為發達 陳設品有按青銅器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種仁獸、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種有山水、花鳥玉山,浮雕圖畫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種更為豐富,成為各階層民俗事項和服飾廣泛佩戴使用的裝飾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實用功能的各種玉器皿、文房用品數量和品種也較歷代多有增加。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時代為分界線,前期治玉重視選料,由于開采條件改善,采集到的優質白玉、羊脂玉數量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
●在工藝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細膩 乾隆時代的玉器皿的輪廓線都極規整,橫平豎直外緣及子口轉折嚴整挺拔。棱角多呈勁挺鋒銳狀。起凸的浮雕圖案邊緣,也處理成鋒利邊線,觀之剔透,觸之扎手。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產漸入衰落,不但規模減退,工藝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規格越來越粗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