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什么都流行產業化。不僅各種工業園已經升級為產業園,就連書畫藝術也在文化產業的浪潮中創建起自己的產業基地。前不久,在北京市朝陽區的高碑店文化產業聚集區,就誕生了一處“中國書畫藝術產業基地”,其集教育培訓、研究、創作、展覽、出版、交易和拍賣于一體。
其實,這只是目前各地打造書畫藝術產業的一個縮影。除了創建產業基地之外,各地還利用博覽會等形式推動書畫的產業化。比如在今年9月份,內蒙古烏海便將已舉辦了四屆的書法藝術節打造為首屆國際書法產業博覽會,而山東高唐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高唐)書畫博覽會也是為了促進當地書畫產業的發展。
面對這股產業化浪潮,書畫藝術家和專家、學者卻有些躊躇。在他們看來,書畫藝術與一般商品不同,能否形成產業,如何形成產業,都要三思而后行。本期主持:劉禮福
本期嘉賓:
李勝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副院長
白燕君:遼寧國畫院院長
周明華:書法網負責人
創作與克隆有天壤之別
白燕君:書畫是不可復制的藝術,而產業化是指商品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等等。如果說書畫藝術能夠產業化,那是不懂藝術的人說的話。
作為一種藝術,書畫帶有濃郁的學術性和惟一性,雖然它在走進裝飾市場或者收藏市場后,便轉變成為一種商品,但這時的它并沒有失去藝術個性、惟一性和學術性,反而因為這幾大特性的高低不同,書畫才有了三六九等之分,隨之在市場上也就有了不同的價格。這是書畫藝術成為商品的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書畫就是一張一文不值的廢紙。
如果將書畫藝術按照生產一般商品那樣產業化,雖然這個產業化并不一定是批量化,但其最終的效果還是書畫失去藝術的特性。因為產業化背景下的書畫不是重復生產就是粗制濫造,書畫家不可能十年磨一劍地去探索藝術,如果每天來個一二十張,書畫家能創造出什么樣的藝術?
這與玉雕等工藝品的創作原理一樣,巧奪天工的藝術創作和機械雕刻的克隆產品,在藝術個性、學術價值和市場價格上都有天壤之別。
雖然書畫藝術不能產業化,但書畫商品還是可以產業化的。像齊白石的畫,單拿他的畫而論那是藝術,不可能產業化;但榮寶齋用木版水印技藝將齊白石的畫制作成藝術品,類似的生產就能夠形成產業。再比如以書畫為主題的生活用品,茶杯、家具等等,這些都可以形成一種產業,但這不是藝術的產業,而是商品的產業。
從目前各地倡導的書畫藝術產業化來看,其關注點并不在書畫商品上,而是在書畫藝術上,是將書畫藝術從學習到創作再進入市場等各個環節放在一個平臺上,即書畫藝術產業基地。但我們已經分析過,因為書畫是一種藝術,不可能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興建書畫藝術產業基地。如果非要建,那只會讓書畫藝術失去其擁有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將書畫變為一種藝術消費
周明華:書畫藝術能否產業化,首先要界定它的內容。如果說書畫產業化,那是完全可以的,這已經是現實,而且自古就有;如果說書畫藝術產業化,那就不大可能了。
自從中國產生書畫藝術以來,以書畫為中心形成的產業一直就有,如文房四寶的交易,就是書畫產業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自然也能夠產業化。單說書畫交易,其產業化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因為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書畫藝術品的消費也在不斷擴大,書畫藝術品的交易自然也隨之興旺,書畫產業也就有了可能性。如產業化講求的專業化生產,就是職業書畫家的大量存在,產業化需要的一體化經營,就是畫廊、拍賣等機構的興盛。這一點已經被如今熱火朝天的收藏、拍賣和畫廊證明了。
但書畫產業化的范圍不能僅僅停留在類似收藏、拍賣等這樣的高端消費中,而是要將書畫變為一種文化藝術品消費,更重要的是要拓展書畫商品的產業化范圍。除了最常見的文房四寶要產業化之外,書畫藝術還可以進入時裝領域、家居領域等等。
前不久,我們嘗試著以書法為主題制作了一批T恤衫,很快就賣掉了500件。這只是小試牛刀。還有臺燈,現在有些臺燈是用白宣紙制作,但如果用藝術家創作的書法或者繪畫作品加以裝飾,并由設計師參與整體的設計,那這盞臺燈就又是一件藝術品,其藝術價值可能要比單件書畫強。現在,國內很多機構已經開始嘗試將書畫藝術家的創作與瓷器、家具結合。雖然類似產業的量能夠做多大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市場前景還是很光明的。
現在,國內流行的書畫產業化,都在倡導“以書畫為載體,以博覽會為契機或者以基地為平臺,集書畫研究、創作、培訓、展覽、交易、鑒賞為一體,帶動書畫及相關事業產業的發展”。理論建設看上去很好,但實際操作往往偏離方向,人們的關注點還是多以能帶來多少經濟收益為主。這怎么能讓中國書畫的產業化健康發展?
產業化不能只是個空殼
李勝洪:書法產業,聽起來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大概是根據國家文化產業的提法而套用在書法上的。我認為“書法產業化”,一定要先讓書法成為產業,然后才能產業化。但這個產業或者產業化不是只講商業運作,更要講學術研究和真正的藝術創造。很多地方現在都還不明白書畫產業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摩拳擦掌、一擁而上,實在有一點急功近利的意思。
形成一個產業,需要廣闊的、規范的市場支撐。且不說書法的生產,單從現在書法消費市場來看,既狹小又不規范,好作品無好價、賴作品賣天價的情況比比皆是。書法作品的生產量雖然很多,但好作品很少,而且有關部門對書畫市場的管理也沒有規范。
形成一個產業,需要一定的標準和體制。現在,國內連獨立的書法評論家都沒有,關于書法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的評判標準就更無從談起了。雖然這個標準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但也必然影響書法產業鏈、產業規模的形成。至少應該建立合理的藝術家和相關機構進入產業鏈的準入制度,并且嚴格進行市場管理。
然而,目前我們在全國各地所見到的、大大小小的以書法產業化為主題的園區,很多都走上了拔苗助長的歧途,基地只是個空殼。因為它們以為把書畫家聚集在一起,再配上所謂的吃穿住行玩一體化服務,還計劃將書畫研究、創作、培訓、展覽、交易、鑒賞等這些環節也列如其中。這種想法其實沒有什么錯,但這頂多算是一些書畫產業化的硬件條件有了,但軟件設施卻遠遠達不到產業化的要求,如前面說的市場的培育、標準的建立等等。
如果以為園區一開,藝術家都會自動跑到這里來,大家都賺得盆滿缽滿,那只能是黃粱一夢。前兩天,我在北京頤和園附近又參觀了一處新的“書畫產業基地”,里面的設置和配套也就是“一條龍”服務,好像很高檔,當然收費也絕對不會低。有感于這樣的園區越來越多,但是想想真正掏得出大錠銀子的書畫家畢竟還是少數人;再說為什么就要把白花花的銀子砸在這兒呢?還是主觀想像的成分太多。其實,在北京和國內其他的一些類似的產業化基地,大多辦得不理想。因為很多人的目的只是為了掙錢,并不是真正為了促進書法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所以我說,書法產業化聽起來當然很好,但我們不能利令智昏。而是要冷靜地思考:書畫能否形成產業,如何形成產業化,然后再一步步去實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