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石屹夫婦
有人說潘石屹在藝術界的名氣早就超越了地產界,他和夫人張欣獨立設計并投資建設的SOHO現代城,成就了許多人的藝術生活方式。而"長城腳下的公社",更成為當代建筑藝術的收藏品。
那么潘石屹夫婦是怎樣走過這10年的藝術地產之路?他們又是怎樣和藝術家合作的?筆者走訪了潘石屹和張欣。
筆者:眾所周知,二位是藝術地產方面的開先河人士,1997年10月,北京懷柔的"蘇州民居",1998年,"長城腳下的公社",迄今整整十個年頭了。當年,兩位老師是如何想到這樣一個主題?
張欣:十年前,我想在北京的北部山區里為自己蓋一座房子。當時,中國幾乎還沒有世界性的建筑。建筑師只為大的政府機構工作。建筑學院仍然沿襲俄羅斯風格,強調技術。當時張永和(現為麻省理工建筑學院院長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任)剛剛回到中國,但他還什么項目都沒做。他和他的夫人當時在一座舊政府大樓里工作,那里有一個長長的走廊。我還從來沒見過一個建筑設計室里擺那么多模型,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個周末,我開車帶他們去那個叫"山雨間"的地方,我并沒有想好我要什么樣的房子,只是希望它能讓我看到外面美麗的景色。他說,"噢,你需要一把傘為你遮陽擋雨。"過了兩個星期,他邀請我去看他的設計,于是我們就開始合作。我立刻就愛上了建筑,并且開始學習。
筆者:在運作的過程中,如何邀請到那么多的藝術家,又如何把他們團結到一起?
張欣:這是個非常困難的過程。每個項目我們都要考慮五個方案。我們總是努力和最好的建筑師合作,并鼓勵他們盡可能地發揮創意。我們告訴他們,"我們喜歡你的作品,但不希望你重復自己。"每當我們看到一個精彩的方案,都特別的高興。
潘石屹:我們當時在做SOHO現代城藝術館的時候,所有的細節我們都不介入,都讓艾未未定,但是我們有一個要求,我們要求藝術家們換一個創作的媒介(media),什么叫換一個媒介?就是換一種手段。比如一個畫家就不要畫畫,而是來做一個雕塑或者做一個裝置。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要求,但我們相信就是這么一個要求,就給他們的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空間,我覺得這個空間是最關鍵的,提供空間是推動者的起點,有了創作的空間,他自己就會有新的作品,所以在SOHO現代城就產生了丁乙的第一個雕塑作品。
筆者:"長城腳下的公社"項目,成功在哪里?有沒有什么不足?
潘石屹:來威尼斯我們帶來的一個時代背景就是中國進入了建筑時代,在這個建筑時代有大量的建筑作品產生出來,人們很容易忘記我們今天的大興土木意味著什么,它意味著我們的工作是北京,是中國十年,二十年之后的面貌,也是我們留給后人的這個時代的精神。每次我登長城就想起秦始皇、成吉思汗這些歷史人物。精神可以通過建筑這種屹立不倒的物質延傳。我們蓋房子的人要有一個歷史觀,要想象這個東西做出來一百年之后是什么樣子的。這個時候,我們作為發展商有責任架起建筑藝術和社會大眾之間的橋梁。很多人說好的建筑是不被大眾接受的,我們相信所有好的東西都是可以推廣到大眾中去的,都是可以推廣到社會上去的,什么是最有力度的推廣方式呢?我想就是商業化。再好的作品只有變成商業產品時才能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否則的話你辦一個展覽,這展覽和我有什么關系?反過來如果我要把我一生的積蓄投入來買房子,這個時候我就關心人們怎么談這個房子,關心房子的重要性在哪兒,關心房子和建筑的關系,這樣建筑藝術和你的生活就發生了親密的關系,這時人們才會關注到建筑,如果高雅的藝術不能摸,不能用,不能擁有,人們只好附庸風雅地去看看展覽,藝術就談不上它的社會性。事實上是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之下才有了長城腳下的公社。
筆者:當時看來,國內"藝術地產"的狀況如何?
潘石屹:我們請了十二位年輕的、前衛的亞洲建筑師,我覺得雙年展對這個也是挺感興趣的。為什么請年輕的亞洲的建筑師?如果僅僅是為富人建的房子,那我們完全可以請更知名的大師,象西薩(Alvaro Siza),象伊東豐雄(Toyo Ito)都可以請來,為什么要請這些年輕的建筑師呢?而且有些并不是有名的建筑師,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他們設計的東西不能用。為什么這么做呢?我們當時考慮的是一種亞洲精神。當這么大量的建筑工程發生在亞洲,我們相信亞洲建筑師當中肯定有天才,而且我們要把他們發掘出來,要鼓勵他們,如果不給他們這個機會,就是否定他們,如果找大師來做,我們就是埋沒了新興的人才,是鼓勵創造力還是埋沒創造力?我相信買名牌的人都不是鼓勵創造力,都已經形成名牌了,被人肯定的東西已經不需要我們再來肯定了,沒有被人肯定的時候我們來肯定他,這才是一個推動者的作用.第二個推動的作用是它的實驗性。一般人們對一個房子的印象,所謂優雅也好,所謂豪華也好,所謂風格也好,都是有一定標準的,在這個標準之下我們再做一個東西,意義不大,只是在重復這個標準而已。我自己覺得創造就是給新標準一個生存的空間,大師、名牌都是既定的標準,我們需要新的標準。反權威,反傳統是一種前衛的心態。比如像張永和做的土房子,他想探討的是什么?是我們直接照搬國外時髦的玻璃幕墻啊,鋼筋水泥啊什么的,還是有我們自己的當代精神?所以他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選擇了用土墻,而且是農村常見的夯土墻,但做法是現代化的。他是按混凝土的混合配方,再用做混凝土的模板固定,再讓工人夯出來。這兩堵夯土墻不再是農村見到的土坯房,在新的配方、新的工藝做法下產生了新的視覺效果。當然你可以說它不適合大規模的城市發展,我也不能想象北京、上海滿城都蓋這種土房子,但你還是要鼓勵他的這種創造精神,實驗精神。實驗本身就是要創造一個新的標準。當時他提出這個方案,我們有些懷疑這堵土墻會不會裂,下雨啊,沖刷啊什么的會不會有影響?后來有人跟我說延慶那邊有一段秦長城,干打壘墻壘起來的,幾千年了,風化得差不多了,但還存在,我去看了才相信這東西不可能一兩天就被雨水沖沒了。每一幢房子都能舉出這樣無數的例子。實驗的樂趣也就是這樣。
筆者:中國藝術地產發展的最大空間是什么?
潘石屹:我認為不能僅僅在建筑藝術這個領域里談未來的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個社會的產物,社會的組織形式直接決定人的行為方式,而建筑就是給各種行為修建個場所。由于行為不斷變化,建筑形式也不斷變化,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建筑。滿清時的北京城以皇帝居住的皇宮為中心,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他們的頭銜在社會的地位分配街道的寬窄、四合院的大小,所以城市規劃和建筑形式方方正正,橫平豎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是集體的,生活方式是集體的,你看天安門廣場多大,長安街多寬,人民大會堂的禮堂能坐多少人?而西方之所以有巴黎鐵塔,是因為工業文明時他們要展示鋼鐵的力量,紐約的世貿中心則是代表著美國精神。現在,社會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它所有的組織方式發生了變化。
背景資料
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成功推廣將居住與工作合二為一的SOHO模式。 2007年,當選北京市人大代表并被北京市地稅局授予"榮譽納稅人"稱號;2006年成為"亞洲企業領袖協會"會員;2005年,被《財富》(中文版)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之一;2004年和2006年,被新浪網選為"地產10大影響力人物";在所有成就中,潘石屹最驕傲的是他與妻子張欣一起創立的"SOHO中國基金會",旨在通過資助教育而改變貧困地區的學生和家庭的命運。
張欣:SOHO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聯合創始人,畢業于劍橋大學,榮獲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會員及"全球年輕領袖","亞洲企業領袖協會"會員,及美國"華美協進社"理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