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樂山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秀麗的山水風光,眾多的文物古跡讓樂山的古文化更具底蘊,家住樂山市中心城區斑竹灣118號的周俊麒老人,用了20多年的時間,用手寫的形式,整理了近兩百萬字的文字資料,記錄下了樂山古文化。
退休老人精神可嘉 嘔心樂山古文化
走進周俊麒老人的家,樸素簡陋的房間有些讓人吃驚,陳舊的家具、開始泛黃的沙發,但是書籍堆積如山卻又一塵不染。得知筆者來的目的之后,周老先生已經大大方方地將自己五分之一個世紀的“心血”,整齊地堆放在了沙發上了。因為年代久遠,這些手抄本已經發黃發脆破舊不堪,筆者輕輕一撥,卻纖塵不染,因為主人自己時常翻閱。
周俊麒老人今年已經73歲,原是四川樂山師范學院美術系的一名老教授,作為一名美術老師,老人在畫畫方面有深厚的造詣。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老人應邀參與了《青衣之神蠶叢氏》一書的編寫,與大量史跡的接觸,讓老先生感受到了古文化特有的韻味,從此便迷上了對樂山古文化的研究。幾十年的不懈追求,周老先生感悟出了這樣的道理:“一個畫者如果缺乏文化底蘊的支撐,他的藝術生命必然短暫且脆弱,充其量也只能成為半個畫家……”
1988年退休后,老人有了更多空閑時間,從此,只要有時間、有精力,老人都會跋山涉水,深入各地的文物古跡去考察。經常帶著畫板和照相機到野外寫生,在深入地方的過程中,老人對樂山的文化感觸頗深,他覺得樂山的地方文化相當豐富,但就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仡^一想,老人已經記不清自己到過多少地方了。老人對于實地考察,有這樣一個習慣,只要在書上有記錄的,他都會想方設法到現場。從1988年收集、整理資料開始,老人走遍了樂山11個區、縣,出川也成了常事。周俊麒老人說,研究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也就是收集和印證資料的過程。他說,有些文物古跡是藏在深山里的,一般人不了解,如何了解當地的地理位置和包含的文化內容是很重要的。
執著老人執著夢 祈盼心血早成書
通過現場的搜集后,老人會立刻將考察的成果進行研究分類,并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樂山的古文化發展歷程。記錄的過程中,老人把研究重點放在了樂山崖墓、佛像雕刻、詩詞三個方面。老人認為,樂山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色,比如東漢時期是崖墓,唐代是摩崖造像,這樣歷史的連續性、階段性也有很明確的地方性特色,很自然地就衍生出了樂山本土的一種古文化形式。
周老先生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越來越少,古文化遺存有湮沒的傾向。四川樂山古稱嘉州,東漢時期歷史文化就初具規模,在唐朝(大周)武則天時代,有著相當豐富的物產和科技人才儲備,因而才誕生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地方文化也相當豐富,值得更多地挖掘與發揚,讓樂山人以及更多的人認知并了解樂山古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分之一世紀心血的沉淀,老人手寫的文字資料已經在200萬字左右了,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一位主任曾經仔細地對老人的成果進行了研讀,他驚奇地發現周老先生的搜集整理,已經覆蓋了樂山古文化的十之八九。泛黃的紙頁、工整的文字、一應俱全的相關資料,仔細翻閱老人二十來年的心血結晶,封面、目錄、對收集對象的詳細介紹等等,從他用心的設計,筆者深切感受到了老人對家鄉和家鄉文化的無比熱愛。
周俊麒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1987至1988年間,到檔案館去抄古代的詩詞資料和鉆研縣志的事。當時,是五六月的夏天,非常炎熱,總共抄了半個月,苦自然不用說。20多年間,老人的研究成果不斷在國家、省級媒體上發表,一些研究成果和出版的書籍還獲得了權威認可。雖然現在年紀一天比一天大了,老人的精力遠不如昔,但平時休息時,老人還是愛翻閱自己多年的收集,現在也學會了在網上瀏覽和整合有用的資源。如今,雖然過了古稀之年,但他仍精神矍鑠、頭腦清醒,對樂山的地方文化,從古到今都了如指掌。
當筆者問老人現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老人興奮地表示:因為能力有限,所以現在自己整理得最為完整的應該是《樂山古洞石刻文化》一書,它融入了自己無數的心血,更是對樂山古文化一個方面的大匯總,要是有朝一日能變成鉛字的話,那就太幸福了!老人與中國文獻出版社聯系過了,出版社認為此書有相當的出版價值,答應出版,而出版的費用在1.5萬元左右,自己的經濟條件不是太好,自費出版有難處。他還說,干這個家里人一直非常支持,只要身體允許,自己就會繼續努力奮斗下去。
古文化承載著古嘉州精神,走出周俊麒老先生家門后,他那自信執著的微笑一直縈繞在筆者心中,令人難忘和振奮。我們也希望周老先生的夢想能早日成為現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